月待圆时.txt
当前页码:第101页 / 共129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秋娘伸手拉了她坐下,连热巾子都绞好了,看着石桂擦了手脸,抚抚她的面颊:“我想明儿出去找找你爹。”

“我托了高管事,还托了宝芝,宝芝的爹是常年在码头上跑的,各路的商船上人头都熟,他替咱们问讯一声,总比没头苍蝇似的乱撞要强。”穗州城里光是大码头就四个,小码头更多,光凭一张嘴两条腿,还不知道问到哪个年月去。

秋娘闻言叹出口气来,对着喜子绿萼不能说,对着石桂倒没什么不能说的,垂了眼帘半日:“我这心里,怕找不到你爹了。”

石桂唬得一跳,赶紧搂了秋娘:“怎么会寻不着,有名有姓的,哪里就寻不着了,只不过多花费些功夫罢了,娘不是也说爹确是来了穗州,何况跟的是官船,都有记档,便一时打听不着,总能寻着门路查一查的。”

秋娘叹一口气,没来穗州之前,她也确是抱着希望的,等来了穗州一看,港口上停的船成百上千只,码头上也不知多少人,在金陵城里好歹还有个地方守着,总能等到女儿,在这儿又往哪里去寻。

石桂看她是真个灰心,赶紧劝她:“咱们找不着爹,他也会来找咱们的。”抚了秋娘的背,平日里只当她看着柔弱,心里却刚强,这会儿看着她迷茫,才又叹息,遇到这些大事,换作旁个许就撑不下来了。

母女两个相互挨着,说定了明儿去城里寻吴千户,石桂有些赧然,好端端上得门去,问个非亲非故的人,也不知道别个怎么想,到底有些不好意思。

秋娘哪会瞧不出来,拍拍她的手:“到底是于咱们有恩德的,聚在一处也能相互照应着。”说着替女儿散了头发,拿了梳子替她通头,石桂很爱干净,从小就最喜欢洗澡,烧水费柴,那会儿便是夏日里也不能天天洗,在别苑里她隔得两日就要洗一回,这儿天气热,浴桶还没送来,烧了水给她擦身,守着女儿这才觉得心安些。

石桂拉了秋娘的手送她回屋去,说了许多好话安她的心,喜子眼睛亮晶晶的盯着姐姐,石桂摸摸他的头,知道他对明月有种雏鸟似的依赖,同他说定了,明儿是他跟娘上门吴家的门,拜会过吴夫人,再问问吴大哥在哪里当兵。

喜子一样样记在心里,第二日天还没亮他就起来了,在院子里头乱转,看着鸡扑着翅膀跳到树上打鸣,从天色还暗,等到霞光渐盛,坐在院子里头等着姐姐跟娘起床。

石桂推开窗子梳头时,喜子已经在院里头转累了,两只手托了脸,盯着天边发怔,石桂微微一笑,洗漱过等着宝芝上门,没人引导她还真不知道往哪儿去找人。

叶文心也一大早就起来了,阿珍替她打了水,她自家开了箱子捡出衣裳来换,两人各有事做,一处喝上一碗粥,便往城里去了。

吴大人住在九狮街,牌楼上雕着九只狮子,这一条街上住的都是武官,门前墩都是圆的,好像战鼓,砖上还打了孔好栓马。

秋娘备了礼,也是寻常两样点心,因着秋娘石桂都是头一回上门拜访,还预备些金陵的雨花茶桂花鸭,送进门里说是来拜会吴夫人的,在门上等了会儿,就有丫头迎了她们进去。

因着是女眷孩子,丫头带着她们绕过回廊,直接进了花厅,几个人在花厅里头等着,喜子规规矩矩坐着,心里还记着石桂说要问的话,她们不能凭白问起来,喜子却不一样,他同明月一处呆了三年多,于情于理都能问上一声。

吴夫人有一会儿才出来,笑盈盈的看看喜子:“又高了些。”说着抬眼儿去打量秋娘,目光落到石桂身上,微微一怔。

  ☆、第288章 劝学

喜子被救那会儿,吴夫人也曾见过几回,还收拾了些衣裳鞋子给他穿,那会儿已经瘦得脱了形,洗干净了仔细看看也确是个眉目齐整的孩子,不是那生得齐整的,人贩子且还不要他,卖不出价去还得砸在手里。

可吴夫人却不意他姐姐生得这么个模样,面色莹润长眉大眼,鼻尖挺翘口角含笑,不施脂米分也是唇红齿白,上身绿罗衣,下身白绫裙儿,耳间两粒水滴似的碧玉耳坠子,头微微一动,就跟着轻颤。

生得不俗,说的话也不俗,规规矩矩站着,眼儿也不乱看,知道她是宋家出来的丫头,怪道站出来也不怯,看着不小家子气,吴夫人笑一声,请了她们吃茶吃点心。

石桂不怯,秋娘却有些怯,她就跟初见明月时一样,恨不得给吴夫人跪下,也确是差点儿跪下,还是吴夫人身边的丫头扶了一把:“我们太太见不得这些的。”

秋娘千恩万谢,搂着喜子坐下,吴夫人问了是怎生失了孩子的,秋娘怔得会儿,眼泪就跟着淌了下来,把怎么从村子里被骗出来的,又是怎么先被婆母卖了的,一桩桩告诉吴夫人。

这里头的事委实叫人难以启齿,婆母要卖了她,秋娘心里怎么不愤恨,从嫁进石家起,自问没有什么对不住俞婆子的,事事都顺了她,委屈便委屈些,体谅她寡妇失业还领大了儿子,可怎么也没想到,她竟会黑了良心,跟人贩子勾结起来把她卖了。

吴夫人面上很不好看,若不是当着秋娘喜子的面,只怕要出言直斥,到底忍住了,只陪着叹了两口气,劝她道:“虽是艰难,到底遇上了好心人,可见菩萨睁着眼儿,是功是过都记在功德薄上。”

石桂给秋娘续了茶,看她又翻出伤心事来,拍拍她的背,秋娘这才好受一些,又说到支了馄饨摊子攒钱进金陵找女儿,吴夫人才刚听着卖人还是横眉立目的,这会儿听着忙生计了,反而眼圈一红,落下泪来,拿帕子按着眼睛,叹一口气:“都是菩萨保佑,这才叫你们遇上了,既找着了女儿,怎么又往穗州来了?”

“我男人说是来穗州跑船的,怎么也得带着儿女来寻一回,真个寻不着了,咱们再回乡去。”说着把石头来穗州跑船,攒钱想替女儿赎身的事也说了。

吴夫人再看石桂,目光就很是柔和,母慈女孝,又肯劳作吃苦,还有什么日子过不下去,她看看石桂点点头:“原来我们老爷还说要去宋家,替你说合一声,好让你跟你弟弟两个团圆,可还没打点,宋家就有了丧事,老爷又外调,家里忙成一团,这事儿就搁下了,到底还是有缘法,叫你们又再团聚。”

不论她是真有这个意思,还是随口说上两句,石桂都要谢她,吴夫人吃上两口茶,借着吃茶的动作还去打量她,生的倒是柔眉柔眼的,一双眼睛却熠熠生辉,倒把弯眉小口的温柔处给掩盖下去,只看见眼睛眉毛里流露出来的刚强了。

秋娘说完丈夫在货运船只上跑船,是跟着官船出海的,带着母子三人过来寻他,就见吴夫人蹙蹙眉头,沉吟片刻道:“旁的事我不好说,这事儿却是知道些的,官船早就回来了,码头上的货也早就发往大江南北去了,上回出去,带了二百五十多艘船,一只船上百来人,算一算也得有二三万,真要查访起来也是难办的。”

石桂只知道码头上船多,却不知道出一次海会带这么多船出去,船这样多,带的人也多,光是名册就装了一箱子,上船的人都要仔细记上名姓家乡,在船上若是生病去世,还得再做录一份,查上船的名册不容易,查船上去世的人倒是容易的,只这话不知道要怎么开口。

一家子山长水远的赶到穗州来,还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处,叫别个去查死人名单,还真是不好开口。

石桂心里一想,明白过来,却不能当着秋娘的面去问,见秋娘听了,愁眉深锁的模样,越发不好开口了,只看看吴夫人,求了她倒不如去求纪夫人,一个是见面更多,一个是还有叶文心能帮着开口。

吴夫人也不能贸然提起让她们去看抚恤名录,里头军籍的还能得些补偿的银两,就按着战死的算,可民人补的钱却不比军人多了。

喜子知道秋娘伤心,想问的话便问不出口,握了母亲的手,反是石桂劝上一声:“说不准爹回乡去找我们了,只没料到咱们会又到穗州。”

秋娘应得一声,看看女儿,又想起明月来,捏一捏喜子的手,喜子一激灵,这才开口道:“吴大哥往哪里去了?”

吴夫人不意他会问这个,立时笑起来:“你吴大哥如今当了小旗,一个人管着十个人,自然不得闲了。”看他还是个孩子,又知道千里带着他跟带着小儿子似的,多说了两句:“自来了穗州,我们老爷也没有着家的时候,天天都睡在营里。”

喜子还想回营里去,跟着娘和姐姐,天天都食饱衣足的,可总觉着浑身不得劲儿,非得跟着打拳才爽快些。

喜子这性子,石桂摸着一些,几回听他说,力气大了就不挨打了,听见了就心酸,知道他是被打怕了,身上还有些陈年的旧伤,若不是得幸留在军营里,他在济民所只怕一样要挨那些大人的欺负。

秋娘绿萼说起冷暖铺来都是一样,哪儿都少不了欺软怕硬的人,秋娘给喜子洗澡,浴桶里不知掉了多少她的眼泪,肩上腰上都有伤,得亏着养了起来,要是真的伤了根本,她恨不得立时死了去。

吴夫人看喜子是真心记挂着,笑着道:“千里跟着我们老爷一道,有他在我还放心些,两个隔上半月总要回来一趟,到时候我告诉他。”

水军营扎在港口边,比原来的规矩可严得多,里头还有些当兵的得去造船,初来乍到,自也有不服管教的,吴大人都天天不着家,手底下的人就更不必说了。

喜子知道这回是进不了军营了,心里还想当兵,数着日子还有五年才能去,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响,石桂便笑:“他心里很是感激当年大人救他出水火,一门心思要当兵,总归年纪还不到,等大些,再看他想干什么。”

石桂说着便问:“我听说自古名将也读书的,劝他先去学堂,读读兵书也好,纵真个要当兵,肚里也依旧得有学问。”

吴夫人先时只道她有主意,不曾想她还是个有见识的,自家的丈夫就是年轻的时候一意用功在武道上,却把这个抛在脑后,年纪大了再拾起来,才知剿匪吃了许多亏,若是早早就知道这些,也不必拿蛮力去拼了。

这些吴大人都曾对妻子说过,既千里是打定了主意跟着吴大人了,还劝了他也多读书,他又不是那不识得字的,要从军营里头挑一个原来就认字的,殊为不易,真能读书,哪一个还想着当兵,全奔着科举去了。

千里也确实受教,上了船就拿书看着,推了个沙盘排兵,吴大人还道他是可造之材,年轻肯上进,又有一肚子的聪明劲儿,见天的说着他好。

吴夫人却没松口,女儿是她的掌珠,这会儿甚都没有,怎么就肯把女儿嫁给他去,何况往后好不好还是两说,又不是乡下人家结亲事,看着个高生得好,就能拉出去顶门立户显摆了。

吴夫人不曾想,还能从个丫头嘴里听见这些话,倒是一怔,掩口笑起来:“正是这个道理,你吴大哥这些天就没断了看书,什么论战二十四篇,拿在手里就不肯抛下,再这么读,倒要考状元了。”

因着亲近才能作玩笑,石桂听了心里一动,她原是劝过的,没想到明月看着大大咧咧,又最厌恶酸文假醋,竟肯在这上头花功夫,她也跟着一笑,伸手摸了喜子的头:“你看,大哥都在读书了,你是不是也要读书?”一面说一面含着笑意冲吴夫人点点头。

吴夫人这下子愣住了,不曾想石桂打的主意是这个,两边看一回,失笑出声,越发觉得这个姑娘当真是个妙人。

喜子听了半日,知道吴大人读书,明月大哥也读书,原来心里不说烦这些,却从没想过,这会儿想一想,在他心里厉害的人个个都读书了,他要想当兵,也得读书去。

石桂对着吴夫人感激一笑,喜子一门心思要当兵,却不是真的明白当兵是什么,他没见过打仗剿匪,只知道当了兵没人敢欺负他,还是挨打受骗害怕了,要教导他,就得让他多看多听多见识,送去学堂读书就是第一步。

真等他学了五年,真个想明白了,他要当兵,石桂也不能拦着,可也不能让他当个睁眼瞎子,会写会算能看能读,才是先要学的。

喜子看看石桂,又看看秋娘,姐姐跟娘都带笑看她,他便点了头,吴夫人看他这是应下了,反笑起来:“要在这儿找一间教官话的学堂,那可不容易。”

穗州学风昌盛,回回应考人都极多,榜上有名的出自穗州人也不少,却极少出状元,便是本地方言难懂,圣人在上头问了,底下的回应听不懂,穗州一系的官员,要做到京官,头一个要学的也是官话。

石桂抬头冲着吴夫人笑了:“只要他心里肯了,再难办也是能办的。”

  ☆、第289章 开店

吴夫人喜欢女子有志气,倒很看中石桂,留她们用饭,还问她们要支摊子做些什么生意,秋娘才刚灰心丧气过,却被石桂劝了回来,夜里想一回,城里头担柴卖水的都能有钱赚,她难道还不如

烧了热水卖的,也不过是砌几个灶头,烧了热水一家家的送罢了。

把这话一说,吴夫人直点头,她的年纪同秋娘差不多,看着却比秋娘年轻许多,细细听了她们说话,倒说上两句有用的:“真个要摆摊,就往人多的地方去,最好是一片都是做活计有营生的,看蚕织布的离不得织机,扛包的苦力,离不得码头,就是这些地方,做了吃食卖才有销路。”

石桂原来也是这么想的,要好好找一个地方,开一间铺子,不必受风吹日晒,真个办起来了,还能雇佣个人办着分担。

听说她们想要卖馄饨,吴夫人倒笑了起来:“这儿馄饨讲究多,外头一圈皮儿也无人吃,东西虽是容易做,也还得看看合不合本地人的吃口,倒不如先琢磨几个吃食出来,看看哪一样能卖。”

石桂抿嘴一笑:“我正是这么想的,先寻了中人看起租子来,便是找到了合心意的,也还得收拾起来,桌椅板凳都要置办,我娘就趁着这功夫练练手。”

吴夫人点点头:“你想的很对,万事起头难,真的开了头就好了。”家里遭了水匪的时候,她也出来顶门立户,原来就有三分相助的意思,这下更愿意帮忙了。

石桂不知吴夫人家里还开过铺子,听她说的细,一一记在心里,同她原来想的不谋而合,她这两天便想着,做寻常街市的生意,还不如就去码头上,那儿人流大,五湖四海的人都有,便一时不合口味,也不打紧,那些个苦力吃饱了才有力气,吃汤面吃馄饨,都不比吃饭管饱,不如就卖客饭,配上汤料小菜,再有一个浇头,每日要做的也简单,都不必秋娘掌勺,她只须看着柜就成了。

想的好,还得去看,一茬茬事这样多,也不能久留,谢过了吴夫人,又知道了明月的行踪,那也不必再坐,吴夫人留饭,也被石桂委婉谢绝了,又不能坐在一张桌子上,去厨房吃,不如大大方方到外头小摊子上去吃。

吴夫人一看她便知道她是个有志气的,也不强留,着丫头送了她们出去,还叹一声,这爹怕是找不回来了,所幸的是只要想着立起来,总有法子。

喜子要上学堂,秋娘要支摊子,叶文心要去女学,每个人都每个人要办的事,到了穗州没一天能闲,石桂出了门就看见等在门前的宝芝,也不回去了,城里城外走一趟,怎么也不方便,托了宝芝支找她爹,就坐到茶楼里,要了一壶茶几样点心,一面吃着一面等人。

似她们这样的女客还有许多,衣饰稍好些的,都能坐着吃上一顿饭,秋娘初来时还局促,这才两日,坐在她们中间便很习惯了,还问石桂要不要喝香片。

茶楼里头一坐,几笼点心送上来,没一会儿宝芝就带了她爹来,知道有生意上门,男人满面是笑,秋娘虽在人堆里已经习惯了男女混坐,真个有男人在面前,还是往后缩一缩,石桂替她倒了茶,由着她和喜子用饭,自家开口道:“找着大叔两桩事,一桩是咱们想开个食铺,要那个合适的地方,最好是码头一带;第二桩是想给我弟弟找个念的学堂,要说官话的,脾气好些的夫子。”

铺子宝芝爹倒是知道,这学馆还真没留意过,何况还得是说官话的学馆,叫了来,问明白了哪儿有说官话的学馆,倒把宝芝爹给难住了。

这样的学馆自然不是没有,可这样的学馆少不说,进去的门槛也高,石桂既是诚心要送喜子读书的,便把他的情况全说了一回,十岁多了,也只识得些字,在乡间跟着先生读过些书,一本都还没读完。

宝芝爹问明白了,一口答应下来,他办的就是跑腿的事儿,还笑盈盈的:“铺子的事儿包在我身上,若是想看,今儿也能看的。”

码头那块不差生意,又有许多老店,真要在那儿开店倒有些难,可也不是间间都满着,有人望的铺子一日生意从早不断头,看着是辛苦,哪一个不是买田买屋,攒上几年就能去乡下养蚕养果林,再不必起早贪黑的。

石桂细细跟宝芝爹说,最好是能连着后院的,宝芝爹却摇头:“码头那地儿寸土寸金,楼上楼下倒是有,可真要说能住人,却总是不方便的。”

石桂预备自己去看看,秋娘却不放心她一个人去,又没带着朱阿生出门,便拉了喜子一道,真个往码头走了一遭了,才知道确是不能住人,有两间空着的铺子,一间靠南一间靠背,南边这间有二楼,可屋子却很低,人在屋里屋外都能听见码头船只的声音,到了夜里这一带也是不停工的,吵得人睡不着觉。

北面后头带一个小天井,要是搭个棚子,也能住人,总归穗州天不冷,搭个竹棚也能住人了,秋娘看着都不错,石桂却摇头不肯应,光是铺子自然是好的,这会儿不是饭点,码头上上下下的人也有许多,这些店里就没有空着的地方,干活的人图一个饱肚,就是蹲在墙根下用饭,也不过是一顿饭,扒拉上几口,扔下碗就往船上去,又干起活来。

石桂一间一间看着,一间一间记在心上,一条街上卖什么,倒记得分明,这儿的东西都是重量不重质,炒面拌面端出来一大碗,上头的料倒没多少,也就是图个吃饱,哪有闲心去想吃得好不好。

宝芝爹看她是个有主意的,便道:“还是越靠着当中越好,不论卖什么,人不断就能赚钱,姑娘看看,这中间的铺子,可是比两边的多出一半人来。”

这些人腿脚都好累,也就吃饭的时候能歇上一歇,能少走几步就少走几步,干活的时候勤快,这会儿却懒洋洋的,一个个都不肯动弹,端着碗吃起饭来都没言语,倒很安静,吃完了一扔碗,又快又不多事。

离着码头再远些,还有好几个船货厂的大通铺,不出船的时候,工人们也有住在那儿的,一夜五文钱,有张牢靠的床能睡,那儿也有一条街,石桂还想去看看,宝芝爹拦了她:“那儿不是姑娘该去的地方。”

石桂还不明白,宝芝却爽快开了口:“那儿是烟花街。”这些码头工人都是按日结钱的,扛了多少包,就领多少钱,自也有人把钱放在帐上,一天就留些吃饭钱,也有些要拿出来耍一耍,那些地方图的就是快。

一间间小屋子挂起红帘儿,涂得满面脂粉,倚在门边,门里就只有一张床,快进快出,码头工人们下了工就往哪儿去,快活得一时,有的回船上,有的就去大通铺,倒上一夜,再出来干活。

石桂蹙蹙眉头,南边人虽多,北边这间铺子却更齐整,也更干净,门窗都是好的,还有桌椅板凳能用,挂上帘子就能开起来。

石桂点了头:“这间倒不错,只不知道租赁多少钱,是按月还是按年?”这样的铺子是不肯卖的,手上捏着老房子,自家吃租子日子过得就能不错。

买是买不起的,石桂手上也没这许多钱,宝芝爹抹了一头汗:“诚心要租,我再找找东家,同他压压价,这儿比南边那家还偏一些。”

石桂点了头,这才觉出住在城外的不便来,她手上余钱,也不知够不够再租个院子,看一回秋娘,总不能天天赶大早到铺子来,收了摊儿再赶着回家去。

除了靠码头的两家,又去看了街上的几家,濠畔街上处处都是酒楼,繁华倒是繁华的,可不必问也知道租不起,这儿的铺子还不卖,全是些达官贵人开的店,虽不能自家出面做买卖,也有许多

家奴仆人,心照不宣,红火的铺子一个月的盈利,就比年俸还高。

石桂秋娘一路往城外走,一路商量着要搬到城里来,城外干什么都不方便,难道还种田养蚕不成,秋娘看看女儿:“你同叶姑娘这样好,咱们又是才来,我看她也离不得你,真个要走?”

石桂也在犹豫,叶文心初来乍到,只有一个弟弟在身边,要真离了她,就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

秋娘叹一口气,石桂蹙了眉头,可总不能一直依附着叶文心过日子,她是不缺钱,可都已经是自由身了,总得为着自己打算,还有秋娘喜子绿萼呢,住在城中总是比住在乡下要方便的多。

石桂拉一拉秋娘的手:“没事儿,我好好跟姑娘说,她会明白的。

她们回去了,叶文心还没回来,她又去了纪家,带着阿珍一道,石桂几个到家的时候,浴桶也送来了,石桂长出一口气,赶紧烧起水来,排着队的让秋娘绿萼都洗头洗澡。

洗完了就在院子里头晾头发,真个搬到城里,看看这景色倒有些舍不得,对着霞光山色肚里翻出一句句零碎的诗来,绿萼挨到石桂身边,拿梳子替她通头,石桂等着她开口,她半晌才道:“我,我想跟你学打算盘。”

“好啊!”石桂立时应了,喜笑颜开,拉了绿萼的手:“等你学会了,也能上柜,咱们生意做好了,也不必你去跑腿,先开一家店,名声打出去就开第二家,让你当二掌柜。”

八字没一撇,却发了个大愿,绿萼先是一怔,心里知道艰难,却忍不住笑了起来,一只手摸着辫子梢,霞光映在她脸上,笑得满面红晕。

  ☆、第290章 齐心

绿萼还真从屋里取出一把盘算来,石桂眨眨眼儿,才来了两天,天天都跟行军打仗似的,每天一睁眼就有许多不得不办的事儿,镜子浴桶这些东西还没添置齐全,她从哪儿摸了算盘出来。

绿萼抿了嘴儿笑,把散在耳边的头发理到耳后去,笑起来小小一个笑涡:“我看你们都忙着,总不能事事都让你跟干娘办,就去托了朱阿生,买了些东西来。”

石桂这下子更吃惊了,朱阿生半句官话也不懂,那会儿高升在穗州买屋买人,一时之间寻不着合适的,便把朱寿一家给雇佣了,签的是活契,顾了十年,还告诉他们主家脾气是极好的,到时候也好商量,女儿要嫁人也都不成问题。

叶文澜身边还有一个书僮是本地的,跟着叶文澜久了,倒会说上两句官话,两个鸡同鸭讲,绿萼是怎么托了朱阿生买到盘算的。

绿萼捂了嘴儿笑起来:“我不会说本地话,就去书僮那儿讨了张纸,画了一把盘算,拿给朱阿生看,请他替我买回来。”

石桂看她笑得开怀,也跟着笑起来,忽的想到什么,一把抱住了绿萼:“你这个法子真好,咱们开店也用这个法子。”

石桂从出生起脑子就混沌,记得她是有父母的有工作的,可到底干了什么却不知道,还是跟着秋娘,才又学会了开口说话,一张口却不是本地口音,学了很久还渐渐学得像了,秋娘还当她是小儿初学说话,舌头还嫩的缘故,也亏得兰溪村里少有外人,不然一听就知道她说的官话的口音。

许多事隔上十五年,原来就不记得的,这会儿更不记得了,可绿萼这么一提,石桂便起来,码头的工人里少有识字的,一样是要修整的,何不多画些画挂以墙上,虽如今没人干这些事,也总得有人先干起来。

茶楼有茶楼,面铺有面点铺子,写了一排字儿,识得的却没几个,一间铺子就单卖那几样,既然卖的东西上头不出奇了,那就看把能卖的都画出来,贴满上一整排,要什么点一点就能知道。

不识字的人多,不识数的人却少,何况画在画上一目了然,算不得什么大的创举,也得跟别人区分开来。

绿萼吃这一抱瞪大了眼儿,脸上笑意却不减,伸手也把石桂拢起来:“你想着什么了?也告诉我知道。”绿萼心里是很感激石桂的,可她跟着秋娘一年多,两个人同甘共苦,她的年纪又跟石桂差不多,秋娘便一直拿她当女儿看。

绿萼心里也把秋娘当作半个娘,陈娘子也是她半个娘,才离了陈家时,日里忙乱,夜里怎么也睡不着觉,一闭眼儿,就梦见陈娘子,她知道是还了,可心里还是觉着亏欠了陈娘子的,她一门心思拿她当儿媳妇,这些年都是她侍候着饮食起居,一时离了人,也不知道陈娘子日子怎么过。

她心里是担心的,可让她回去嫁给陈大郎,她只要一想起来就怕得直发抖,秋娘夜夜搂了她睡,拍她的背,告诉她离了陈家就别回去,她这才慢慢平复下来。

找不着石桂的时候,她替秋娘着急,等真个找着了石桂,又怕秋娘有了亲生女儿在身边,就再不会待她好了。

绿萼生的秀气,早些年陈娘子留下她来也很勉强,说她看着单薄,不是个好生养的模样,绿萼在她跟前越发手脚勤快,家里能干的事全都办了,陈娘子这才甘心留下她来,也还时不时的就要挑剔她,绿萼小心翼翼的过了这些年,心里明白是因着她有用,陈娘子才肯留她,她心里害怕自己没用了,也就无人待她好了。

哪知道石桂的脾气还跟原来一样,肯认她作姐姐,家里要办什么事儿,都把她算在里头,没有把她当外人看待。

在宋家别苑这些日子,既不能上街摆摊子,又不能做绣活补贴家用,秋娘跟石桂反待她越来越好,绿萼一时觉得心头发虚,一时又觉得踏实,日子久了绿萼才慢慢放下心。

石桂秋娘拿她当亲人,她也得一并打算起来,既要开铺子做生意,她旁的不行,总还能收收帐,再不济也能跑个腿,端个盘子。

她听见自己有用,越发高兴,听石桂说要把吃食画出来,走了这许多村镇,还真没见过这个,想一回也觉得可行:“这倒好,卖什么不卖什么一看就知道了,卖空了便摘下来不挂牌子。”

石桂兴兴头头,一脑门的主意,想到一个就赶紧记下来,把盘算放平了,教绿萼拨起算盘珠子来,在船上就要教的,可她晕船就晕了十来日,好容易不晕了,秋娘也不许她劳神,到这会儿才学,也不怕晚,教她怎么进位,怎么看数,两个就在院子里头学起来。

秋娘在屋里替喜子补衣裳,他这半年个子蹿得很快,原来又瘦又干,吃得好了,慢慢调理过来,也长个子了,身上也有肉了,既是要进学堂的,也得有个背袋,早些年是耽误了,这会儿学起来纵吃力些,也比睁眼瞎子要强。

秋娘抬头就见着石桂在教绿萼打算盘,抿着嘴儿笑起来,若能找到丈夫,一家子团圆了,日子也就没什么不好的。

天色渐渐暗下来,天边还余下一道霞光的时候,叶文心回来了,石桂跟绿萼早就挪到屋里,点了灯学起打算盘来,石桂学珠算是原来有些底子,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绿萼便不一样,她识的字不多,石桂把口诀写下来,一个字一个字的教她认,既学了打算盘,又认了字。

绿萼口里念念有词,石桂教了几遍,她还不熟练,念起来磕磕绊绊,石桂拿着纸笔在上头涂抹什么,听她念不上去时便提上两个字,两个头碰着头,对着灯火忙自己的事。

叶文心进来时,看见的便是这么一番景象,她轻声一笑:“这就点灯熬蜡了,今儿可瞧见中意的铺子了?”

石桂抬头笑叹:“又不是买大白菜,哪儿这么容易就有可心意的,先慢慢看着,总得择一间地方价钱都合适的。”

绿萼抱了算盘站起来,她知道石桂跟叶文心有话说,便先回去,说还有大字没写,这是叶文心的功课,绿萼一天都没断过,这两日急着办事,倒搁着没写,上会儿正好去把字写了来给叶文心批阅。

“你捡个好地方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呢,哪一家做生意的不得择个旺铺,钱你不必担心,那二百两银子,还是你的。”说的是她头一回离开金陵时给石桂的银票,叶家倒了之后,石桂怎么也不肯再要那银子,怕叶文心没了依仗,往后还得靠这二百两银子度日。

叶文心那会儿就不肯收,如今更不肯要,再多些也拿得出来,却知道石桂不是个肯靠人的性子,只把该她的给她,真的缺钱了,再想法子塞给她:“你可别拧着性子,朋友有通财之谊。”

话都说到这份上,石桂再推倒显得见外,轻声笑起来:“知道姑娘财大气粗,我也跟你客气,真个短少什么,你可别怪我开口太勤,把你那些家底儿都掏空了。”

叶文心“扑哧”一声笑开了,她自来了穗州,见了纪夫人,又谈了女学的事儿,眉目间便有一股从未有过的疏朗意味,在金陵城时,心里总还记挂着身份,不能恣意,才来了两日,就觉得有干不完的事儿,使不完的劲,身上再累,心里也是开怀的。

笑了一声就坐到石桂身边,看她写了满满一张纸,上头零零散散写着许多开铺子的事儿,客源客时都写了,还写着要用郑笔画画,画些吃食贴在墙上。

叶文心拿了纸笑起来:“你还真有个作生意的样子,说不准儿就是个女范蠡了。”石桂闻言打趣得一声:“那男西施在什么地儿?”

两个笑闹得一回,叶文心便道:“我仔细想过了,你要开铺子,我要去女学,住在城外着实不便,既然城里有房子,收拾收拾咱们搬进去,也不必天天赶个大早进城去,还得赶在关城门之前再回来。”

石桂原就要同她说这事儿,不意她竟先提了,松得一口气:“我也是这样想的,这儿虽然是人少景色好,可离得也太远了些,进出都不方便,不如城里头呆得便宜,姑娘既然想搬,咱们便去看看城里的两处宅子,哪一处更合适些。”

叶文心正是这个意思,一处是宋老太爷让高升置办的,一处是纪夫人置办的,两处都看一看,一样是四进的宅子,哪个地方好更清净,邻居更和睦些,有了打算就搬进去,该添置的添置起来。

这儿才住了两天,东西还没归置好就又要搬,搬东西容易,石桂却还有一件事儿要托叶文心:“姑娘明儿还去不去纪夫人那儿,我想,求着她看一看出洋官船上水手的伤亡名录。”

叶文心闻言一怔,抬头看她,石桂是早已经在心里打了主意,却不敢让秋娘知道,若是上面真有石头爹的名字,纵不告诉秋娘,她心里也得有个底。

叶文心知道她是要找爹,一口应承下来,商量着搬家事宜,叶文心跟纪夫人清谈两日,都没个准主意,还是纪夫人的办法,往女工里去收学生,她还写了信给吴夫人,问能不能借一间空屋,也不要她们来回跑,就在丝坊里头开个小班学识字。

石桂叶文心两个第二日就进城去,打着看房子的旗号,先去拜会了纪夫人,纪夫人一听来意,立时叫人去书房取了丈夫的名帖来,指了个小厮:“你跟着他去交通司,就说是我叫你查的,没人敢拦了你。”

石桂低头称谢,纪夫人却冲她点点头,叶文心口里说的最多的是学堂,后来又说自己收过徒弟,纪夫人只当她是闹着玩的,却不意石桂真的用心学过字,既知道了情由又是抬抬手的事儿,自然肯帮,还特意派了书房小厮去,好让衙门给她这个方便。

石桂拿着名帖跟着小厮去了交通司,交通司是个小衙门,就跟市舶司一样,挨着船运的,官儿不大,油水却多,里头的笔吏寻常也不拿眼孔看人,要是石桂贸然求上门去,必得给打回来。

可她手上拿着纪舜英的名帖就又不一样了,才刚递进去,立时有人出来迎,看她一付大家丫头的打扮,还道她是纪夫人身边的大丫头,越发不敢怠慢,迎了石桂进去,还把人清出来,拿了一本名录:“姑娘要查哪一个,我替你查了。”

石桂摇摇头:“多谢你,我自己看就成了。”

  ☆、第291章 下落

二百多艘商船,近三万人跟着出海,一年多的海上航行难免有生病的去世的,随行也跟着大夫,带足了草药,也依旧有人熬不下去,一命汪洋,似这样的连尸首都带不回来,就海葬了去。

这是说的好听,说的明白些,也就往海里一抛,同行的人有的还祭一祭,有的转头便忘了,石桂知道出海是有风险的,石头爹若不是为着多得一注钱,也不会跟着官船出海去。

到的地方多了,难保不染上当地的病症,她先粗略看了一回到了什么地方,地名一多半儿是她不知道的,知道了也没用,叫的名字不一样,可看下来也知道大概是往哪一块去了,那儿疾病更多,就是在后世也有许多治不好的,更别提是在现在了。

石桂深吸一口气,这本名录厚实得很,交通司办事也算得细致,防着上头人要查点人数,又还得报伤亡名单上去,上头还得发放抚恤,是以名录做得很细致,军籍是一块,民籍又是一块。

石桂咬了唇,在死亡名单里从上看到下,倒还不多,五十来人,出海几回了,这是第三回,常备的药物都齐备着,淡水充足,还专有两艘船在航行的途中发豆芽,吃了这个倒不容易生病,比专

吃干粮要好的多。

这回人数就比上一回还少得多,石桂指尖点着往下扫,那小吏却咋咋舌头,穗州女人识字不算什么新闻,可她一付大家丫头打扮,一看就是京城来的,竟也识得字,手上拿了纪大人的名帖来的,哪个也不敢拢了她,由着她一页一页的翻看。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101页 / 共129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