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之穿成极品他妈.txt
当前页码:第42页 / 共254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他着重强调‘慢慢’二字,下面的人听了心里直痒痒的。他奶奶的,说那么好听,现在又跟他们说什么慢慢的,敢情是逗咱们玩,寻咱们开心呢。一颗火热的心登时被王守泉泼了一盆冷水,瞬间淋了个透心凉。

  办事员却没有听清楚王守泉的话外意思,只觉得这大队书记是个先进分子,心里舒坦起来,回去跟领导汇报工作就把王守泉夸了一通。

  继水稻亩产万斤的消息传来之后,各地紧接着传来一个又一个的喜报。

  各地区抓农业的领导干部,亲自抓“试验田”。亩产万斤粮的报道,便接踵而来,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亩产不仅能够产万斤粮,而且还能够产十万斤粮。甚至报纸上还专门报道了,新立村水稻试验田,亩产12万斤,并称在田间的稻谷上可以坐人,让群众参观。

  王家村自然也听到这些风声。这时候,许多人都开始相信真的可以亩产万斤。

  当一个人说的时候,可能会怀疑,当两个人在说,就会信上三分,当所有人都在说,甚至连国家领导人都亲自去看了。大家都对此事深信不疑了。这就是三人成虎的道理。

  钱淑兰带着一家人在地里给红薯浇水的时候,就看到李春花和孙大琴正在消极怠工,还话起了家常。

  “你说都万亩粮食了,咱们还拼死拼活干啥?以后躺在炕上不干活都有粮食吃啊。”

  “谁说不是呢,咱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会饿肚子。跟着党走就是好啊!”

  。。。

  两人都喜气洋洋,大白天的都做起了春秋大梦。

  如果只是做梦也就罢了,钱淑兰也不想管的。可这两人居然怠工。这些可都是救命粮啊。这些人不心疼,她还心疼呢。

  钱淑兰冷冷地看着两人,“就算人家能亩产万斤跟你们有啥关系。你有钱买吗?”

  李春花和孙大琴面面相觑,显然是没想到这点,李春花纳闷道,“娘,还要花钱买吗?”

  钱淑兰直起腰板,摊了摊手,“不花钱,人家凭什么白白给你粮食呢?”凭你脸大吗?这句到底没说,怕李春花气得吐血。

  李春花被婆婆这么一说,脸上一红,不过,婆婆说得好像很有道理啊。人家凭什么白送你粮食?

  孙大琴被打击了自信心,掐着腰,瘪着嘴,“他们能亩产万斤,我们也能!”

  钱淑兰倒没有泼她凉水,似乎很认同地点了点头,“那等咱们生产队也能亩产万斤,你再撂挑子不干也来得及。现在,你给我乖乖干活!要不然,别人都能吃大米,咱们只能吃红薯!磕不磕碜?”

  孙大琴被婆婆一句话打击得腰都直不起来。

  离三人最近的正国听到这话,直接对着他奶竖起了大拇指。

  亩产万斤?他听着咋比做梦还悬乎呢!

  没过两天,社员们又听到赵家村生产大队在摆流水席。

  “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

  王家村许多社员们也都去凑热闹,看是不是真的。他们生产队虽然也开办食堂了,可却是按照成人一天一斤二两的标准来办的,像这样卯足了劲儿吃,他们根本不敢想。

  所以开办食堂的好处,王家村根本就没体会到。乍然听到这个消息,全都想去分一杯羹。

  回来之后,一个个全都吃得满嘴流油。第二天又纷纷带着家人去吃。

  孙大琴也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去吃过。回来的时候,羡慕得不要不要的。说人家的生产大队多么好多么大方云云。

  第二天,李春花也带着两个闺女一起去,可谁成想,流水席没有了。

  后来在半道上,又听说孙家村生产大队也在办流水席。于是他们转道去了孙家村。

  孙家村办的食堂也不差。十几个大婶子,一人负责一样,馒头,花卷,饺子,炖肉菜,炒素菜,十几样,就摆在窗口,随便吃。

  只是有些可惜,不能拿回家。他们吃得都走不动道儿,半个小时的路,他们硬是走了一个半小时。

  队里也不管他们,不在他们食堂吃还给他们省粮食呢。

  没过多久,之前办过流水席的赵家村传出一个顺口溜,“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是鼓吹人民公社好的。

  孙家村生产大队也不甘落后也编出一个,“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这个也不错。

  这两个生产队就像是在比赛一样。后来才听说,这两个生产队是在竞争先进生产队的名额。

  为了争夺这个名额,两个生产队的粮食已经全部上交,这次办食堂,就是搜刮社员家里的。周社长让两个生产队在比赛,哪个生产队办得食堂好,哪个就能得到先进生产队的称号。

  大家都有些无语。

  开办食堂之后,上面又发来新指示,让他们生产队抓紧办千鸡山,万猪厂。这下可把王守泉和钱明华等人愁坏了。

  哪来的山呀?他们王家村又不靠山。难道还要堆坐山出来?那多浪费人工啊?

  后来,一打听不用堆山,只要办千鸡厂就行,就这也难办,千只鸡呢,哪有地方养啊,之前收粮食的时候,他们不是没想过把鸡收上来,可收上来搁哪养啊?难道要用种庄稼的地儿?那多糟蹋地方。王家村因为土地贫瘠,当初他们就把能利用的地方全给利用了。现在,好不容易把田肥好了,现在又要办什么千鸡山。一个个都反对,摇头舍不得。

  钱淑兰便在会议上提议,“咱们可以利用河渠那边的空地来养鸡。每人分一块地方。用网子围起来。分给十几个妇女照看。咱们来比赛,在粮食同等的情况下,谁养得鸡好,下得蛋多,谁得工分就多。到时候就奖励她鸡蛋吃。”

  众人对她的意见都有几分兴趣。

  虽然河河渠那边离村子有点远,可关键是不占地方呀,以前那儿也就是种点树,什么粮食也不能种。

  现在刚好可以用来养鸡。嗯,一点也不浪费田地。

  众人举手表决,七成人同意她的建议,超过半数以上就能生效。

  当下,又选出了十个养鸡能手。老王家就有一个人上榜,那就李春花。

  老王家的猪和鸡常年就是由她来养,显少死的,大家伙也都没有意见。

  鸡厂这边有地儿了,可万猪场还没有着落呢。

  钱淑兰便道,“不如还是各家负责,然后把食品站发下来的饲料分给各家,然后给他们分配定额,食品站收猪是超过一百二十斤才肯收。咱们就以这同事线为准。超过这条线,咱们就按重量计工分。没到这条线,就扣工分。”

  大家听了也觉得有理。以往养猪也是分配到队员家里的。但因为养猪这个事儿费时费力不说,还要割猪草还要用粮食来喂。

  想想,这年头连人都吃不饱,怎么可能有多余的粮食来养猪。

  因为缺少猪饲料,能喂到一百三十斤都算是精心伺候的结果了,大多数都在一百斤左右。可是每家每户养一头一百二十斤的猪是国家定下来的硬指标,少了可是要受罚,被批评的。有的人家为了这剩下的20斤煞费苦心。

  所以,大家一般都只养一头,多了也养不起。

  现在,听到分饲料给他们,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没过几天,上面又来了通知,要拆全县所有的土房和破旧砖房。纵使最近的消息一个接一个,社员们的承受能力已经相当不错了,可还是被吓到了。

  就连,钱淑兰都没想到会有这条规定。她原先也只在历史书上看过一丁点。只知道大炼钢会拆社员的砖盖土高炉。怎么连泥房也要扒啊?

  这下子钱淑兰是真的坐不住了。赶紧去找钱明华,哪知道他不在家,说是到王守泉家了。钱淑兰立刻拐道去找王守泉,刚走进巷子里就看到他们家外面已经围满了人。

  王守泉举着帽子从人群中挤出来,钱明华在后面推他,两人连夜跑到县里去问。

  后来才得知,离县城比较近的几个村子都拆了。可拆房容易盖房难,临阳省临阳大学建筑系派来几十名师生帮助建房,但由于缺乏材料和资金,根本盖不起来。

  刘关县县委关于“人民公社供给制”的许多设想由于财力、物资不足而无法兑现,后来不得不挪用公家的商业资金900万元,造成资金无法周转,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现在潘书记急得嘴上长燎泡,这拆房子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王守泉从门卫那边听到这消息,也不准备去问了,直接调头回村。

  大家得知这个消息都松了一口气。

  这一出出的,啥时候才是个头啊。虽然上面把人民公社夸得天花乱坠,把共产主义夸得神乎其神,可这些老百姓都是比较务实的。

  他们种了一辈子的庄稼,地里能产出多少斤粮食,他们还是知道的。亩产万斤?这样的瞎话,也就是骗骗那引起城里娃娃吧。

  这也是王守泉和钱明华平时多次暗示外加时不时泼冷水,才让大家没有像别村那样□□部一忽悠就卯足劲儿吃,连地里的庄稼也不管了。

  就是有那走娘家的媳妇,从娘家那边听了一嘴,回来给家里人说,外面有多好,也会被长辈们骂一通。

  相比别的村的闹腾,王家村就淡定多了。他们坚持一个原则: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什么时候真的见到肉啊,鸡啊,电灯,电话啊,他们才相信人民公社是真的好。现在也就是跟着其他人喊几句口号,心里还是清醒的。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小天使们送的营养液,么么哒

第58章

  成立人民公社没多久,钱淑兰一直盼望的识字班终于等到了。

  这天中午,烈日当头,社员们个个带着草帽拿着蒲扇歪七扭八地站在打谷场。小孩子们躲在树荫底下,指着他们捂着嘴嘲笑他们傻站在太阳底下。

  燥热的天气让大家都有了脾气,有人勾着头找王守泉和钱明华,却丝毫没看到两人的人影,便抱怨起来,“怎么还不来啊,又有啥事啊?”

  “谁知道呢,这一天天的就知道折腾。我们刚到家,还没来得及吃饭呢,就听到有人敲锣开会。”

  “别又是整什么幺娥子吧!?”

  有一人四下看了看,见没有别人,立刻低斥,“瞎说啥呢。你不要命了!当心被那些民兵们听到,给你戴高帽!”

  其他人也纷纷闭嘴,不敢再抱怨。

  王立德等人都到齐了,立刻站到临时搭的台子上,手里拿着两块竹板,敲击了两下,“社员们,经过我的一翻努力,咱们王家村生产大队终于又可以开办识字班啦。请不认识字的社员,踊跃报名,这可是天大的好事,是咱们伟大的m主席为了照顾我们贫下中农组织的好事。请大家踊跃报名!”

  他话音刚落,大家都露出一副很头疼的样子。显然对此事不感兴趣。

  钱淑兰站在队伍里暗自叹气。虽然她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可她对王立德的口才实在是敬谢不敏,这种软绵绵的话哪里能鼓励到他们?

  王立德见下面的队员不热情,又接着道,“如果不足五十个人,这识字班就办不成了。请大家一定要踊跃报名。”

  “啥?”钱淑兰忍不住惊呼起来。他们家就算全部上阵也才十几口子,离五十个名额还差得远呢。

  王立德让一位老师帮着记录报名的人,这份名单可是要上报给教育局的,如果人数不够,识字班是办不成的。

  前几年,是因为由m主席倡导才办得起来的。现在,这几年都淡下来。整天抓生产,忙炼钢,哪里还有功夫管识字班呢。

  就是教育局听到他们队这么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也不敢打保票能通过。他跑了十几趟教育局,上面领导被他磨得实在受不了,才松口,只要他们生产队有五十人报名识字班,就同意办班。

  这个同意,可是有条件的。老师的补贴需要他们队自己负担。以前识字班老师的补贴可都是由教育局发的。但现在不行了。他们教育局没有老师愿意下乡。

  从县城回来的王立德又找到大队书记王守泉。王守泉便让他在大会上宣布,如果能招到五十个人,他们队就再加一个民办老师。

  所以,才有这么一出。

  钱淑兰让家里人全都去报名。这个报名还是有条件的,已经上学的小孩是不能报名的。所以,还得把正国给剔除了。

  那就只剩下王守仁,孙大琴,王守义,李春花,周雪梅,小梅,小荷,钱淑兰这八个人。

  十岁以下的孩子根本不能进。因为太小,怕他们在识字班闹腾。

  见大家都一副兴致缺缺的样子,钱淑兰急了,好不容易能有机会办识字班,可不能输在这临门一脚。

  于是,她两步跨上台子,拿起王立德手里的那个竹板就开始打,

  “打竹板,竹板响,社员听我讲一讲,

  北京好,上海富,不识字儿不成路,

  先进队,高工分,不如县城临时工,

  商品粮,工资高,年年有鱼人人夸”

  她这又唱又打的样式,很快把喧闹的人群吸引住。大家纷纷抬头朝她看。

  钱淑兰的竹板就是个半吊子,以前觉得好玩跟人家学了几手。见大家的注意力已经被她集中过来,她立刻把竹板一收,朝大家露出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社员们呐,咱们太生产队实在是落后了呀。前些日子,我给我们家老四在城里找到一份临时工,你们知道条件是什么吗?”

  大家都竖起耳朵听。对老王家能在县城找到一份临时工,村里有许多人那是相当眼热的。也不是没有人想跟钱淑兰打听。可大家都怵钱淑兰的暴脾气,怕打不到消息,反而被她骂一顿。

  后来,有人就旁敲侧击问她几个儿媳妇,可她们根本不了解情况,村里人自然也就没能打听到有用的消息。现在,终于能听到点内幕了,大家全都很好奇。她会怎么说。

  “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识字班的结业证书。”

  大家这才明白过来,为什么钱淑兰会让家里的儿子儿媳都念书,原来是想给他们找份工作。可城里的工作哪里是那么好找的。

  大家都有些不信。

  钱淑兰见他们不信,立刻转移话题,“咱们先不说工作的事了,咱们就说孩子吧。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将来能上考上初中,能考上高中,能考上中专,甚至是大学。”她顿了顿道,“可,你们也不想想,连你们自己都不想识字,你们的孩子能考上吗?有句老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再有就是,英雄老子儿好汉。这说明啥?说明咱们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有些人听了她的话都有几分意动。还真的有人去报名了。有的人是心动工作,有的人是认同刚才她说得那番话。

  钱淑兰歪着身子,探头去看那报名表,连一半还没凑齐,她数了数才十几个,这还远远不够啊。

  钱淑兰眉头紧皱,转了转眼珠子,突然灵机一动,高喊一声,“社员们只要报名,就能去蹭油灯纳鞋底啦!”

  她话音刚落,呼啦啦又有几个妇女凑了过来。

  好心塞,还是没有凑到二十个。钱淑兰一拍大腿,一狠心一咬牙,再次高喊,“只要大家都来报名,我们家送大家一人十块水果糖。名额满五十为止,多了就没有啦。机会难得请大家赶紧来报名。”奶奶的,她可算是知道了,没有好处,就别想让这些人过来报名。

  啥?一听有这好事,那些原本要走的人,立刻一窝峰似的全挤过来报名。

  来得人太多,速度又快,没轻没重地差点把那负责登记的老师挤到地上,那书桌差点被他们撞翻。

  看着乌泱泱的一群人,钱淑兰从台子上跳下来。抹了把额头上的汗。

  他奶奶的,不够专业的演讲者说得就是她,口干舌燥地讲了半天,衣服都浸湿了,才有十几个人报名。

  一说水果糖,一百个都有了。

  哎,说到底自己还是适合在露台广场推销牛奶,想想前世,那熟练的广告词,“走过路过的俊男美女们,过来看看哈,买一箱牛奶送六个鸡蛋哈。”她就有些窘。

  钱淑兰摇了摇脑袋,把那画面摇出脑海,掏出兜里的钥匙递给王守义,让他回家取。水果糖就放在她那屋的床头柜上,昨天刚买两斤。这还是她特地买来哄孩子的。只要是表现好的孩子,她每天都会奖励一颗。当然,多了不给,糖吃多了会长蛀牙。毕竟这年代牙膏太难买了。一天刷几次牙也不现实。

  王守义有些舍不得,“娘,真的送啊?”

  钱淑兰朝王立德撇了一眼,凑到王守义小声道,“你三爷爷说了,不满五十个名额,识字班就办不成。娘必须要让你们拿到结业证书。到时候,也早点给你们都弄到城里当临时工去,在乡下种地能有什么出息,累死累活一年也挣不到七十块钱。”

  王守义低下头,不知在想什么。

  再抬头的时候,他沉默地接过钥匙,转身就走。

  李春花抱着孩子也一起跟了上去。孙大琴站在人群里差点没被气死。这老太太真是傻透顶了,居然把糖白白送给别人吃。她儿子多吃几个都不行。

  很快,王守义就回来了,手里拎着一个麻布袋子。

  钱淑兰等那五十名额都写满了,才把本子拿过来,挨个点名,点到一个,就发给那人十颗水果糖。

  很快,两斤水果糖分到只剩下几十颗了。

  王立德对三弟妹的做法有点无语。识字念书还送水果糖!差点没把他的眼珠子给惊掉了。他本来想阻止,可他媳妇说,又不花你钱,你急什么。不送东西,你能把名额凑齐吗?

  王立德想到三弟妹这非要办成的架势,一想也是,他干嘛要阻止。

  王立德接过钱淑兰递过来的报名表,笑道,“我明天就去送。老师估计就从咱们学校找。肯定不能给上面领导添麻烦。”

  钱淑兰倒对这无所谓,只要能发结业证书就成,于是问了个她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时候考试?”

  王立德想了想道,“以前都是到年底的时候,能组织一次考试。这次应该也行。”

  听了这话,钱淑兰欣喜若狂。

  王立德把名单交上去之后,教育局很快就批准了。

  第二天,队里就通知名单上的人去上识字班认字儿。地点就在他们生产队的小学。

  时间是晚上7点-8点。一个小时的上课时间。

  第一天晚上,只有不到二十个人过来。其中大多数还都是拿着东西过来的。

  有的是来纳鞋底的,有的是来搓麻绳的,还有的是来织毛衣的。

  只有王家人是真正过来学习的,不仅有课本,还有纸笔。

  第一堂课,王立德担心下面的老师太年轻压不住这些成人,所以自己亲自过来上课。

  哪知道,这些人居然这么敷衍。他颇有一种不被人重视的憋屈感。

  钱淑兰怕他发火,本来这些人就是来凑数的,不学就不学呗。

  钱淑兰拉着王立德问一句题外话,“上面安排人过来考试,如果成绩太差,以后是不是就不给办了?”

  王立德点了点头,“那肯定的啊,如果通过率差,上面肯定不让办了。”

  钱淑兰暗自思量,离年底只有四个多月了,马上又要大炼钢,肯定没有时间认字。

  也就是说只有这几天学习时间,估计这次的通过率会很低。

  至少一直处于垫底状态的李春花和孙大琴这两个就一定拿不到结业证书。

  钱淑兰直接放弃李春花和孙大琴,李春花主要是实在太笨了,根本记不住东西。

  一个生字,一天写百遍,到第十一天默写依旧能缺胳膊少腿儿的。钱淑兰实在是没耐心。有时候,她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就是凭本事文盲的。

  至于,孙大琴考得不好,纯粹是因为不听她的话,对她阳奉阴违。

  她担心孙大琴的性子,即使她给孙大琴找到工作,等孙大琴到了城里,她还得给孙大琴擦屁股,所以就随孙大琴去了。

  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老大和老三身上。至少他们不像那两人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尤其是王守仁的态度十分端正。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42页 / 共254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