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之穿成极品他妈.txt
当前页码:第41页 / 共254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虽然返销粮比较便宜,可到时候,未必能轮到我们,赵家村大队他们今年口粮全部上交,比起我们队,上面肯定会先发给他们。所以,召集大家过来,就是商量要不要花钱买粮食,县城有黑市,只是价格要贵一些。”

  大家全都炸开了锅。往年队里还能发点钱,今年干脆发不出来了。

  有的人还等着下半年分红好娶媳妇呢。可,现在粮食都不够吃,要是真像队长说得那样,到最后连返销粮也买不到,他们岂不是要被饿死。有的人开始怨起钱明华自作主张把亩产报了那么高,就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

  有的人觉得黑市粮食太贵,不如跟别的生产队换。可很快就被别人呲了,谁家没有几个亲戚,大家都是知道别的生产队情况,听说有的生产队粮食全部上交,有的上交□□成,只有他们王家村交得最少,还能有些余粮,要不是钱明华能顶得住上面领导的压力,估计他们就像其他生产队一样了。

  一时之间,大家又觉得钱明华这个生产大队长还是不错的。

  钱明华坐在王守泉身边,表情严肃,对众人的议论也并不放在心上。

  王守泉倒是替钱明华说了许多好话。因为他是王家村本家人,又是大队书记,大家都信任他。一时之间倒对钱明华没了怨言。

  钱淑兰对钱明华使了个眼色,后者心里一突。想到之前他姑对他说得话,有些难为情。

  这样说似乎不太大好吧。可他姑那么言之凿凿的,说明年一定会有灾荒,之前他爹也跟他姑一个鼻孔出气。他要是不拿钱买粮食,他姑会不会生气?他姑好不容易愿意理他。他不想把关系弄僵。

  天人交战好一会儿,在对上钱淑兰那铁青的脸,钱明华终于下了决定。

  钱明华轻咳一声道,“大家安静一下,容我说一句话吧。”

  大家全都静下来,朝他看去。

  这么多目光看过来,钱明华本就心虚的脸涨得有些发红,“我知道村里有人家可能急着分红娶媳妇,这样吧,我们折衷一下,先留一小部分用作应急钱,剩下的全部用来买粮食。”

  大家听他这么说,心里不再反对了。大部分人家现在都不急等着用钱,还是先以填饱肚子为先。现在能够两权其美当然好。

  钱明华对着王守泉使了个眼色,虽然王守泉不知道他葫芦里卖得什么药,可到底从小长到大的情分,他还是选择相信了明华,于是忙开了句玩笑,“是啊,如果粮食吃不完,大不了我一个人全包了。”

  王立威瞪了自家儿子一眼,什么时候家轮到你来当了。

  王守泉朝着自家老爹讨好地笑笑。其他人哄堂大笑。

  最后,大家伙还是同意了钱明华的建议,纷纷签了字。

  不分红这样的事,需要户主签字才行的,要不然肯定得闹起来。

  等人都走了以后,王守泉拍着钱明华的肩膀,有些奇怪,“你怎么不提前跟我通通气,这冷不丁得,让大家同意把大部分钱拿出去买红薯,这也太冒险了吧?”就算现在队里的粮食不够,他们只是差了三分之一而已,没必要拿那么多钱去买吧?而且买的还是黑市的粮食,这价格贵了一倍还多呢。

  对着自家好兄弟,钱明华倒也没有隐瞒,他凑到王守泉耳边小声道,“几个月前,我爹从收音机里听到,说上面要搞大跃进,当时我还不相信。你瞅瞅,上回我顶着压力报了亩产三百斤,把周德光那孙子急得不行,往年也没见他这么着急过农耕的事儿,现在为什么这么急了呢。上次明明开过会说明年□□,为什么提前一年了呢?还有,那报纸上报了水稻亩产一万斤,这么多的粮食,除了没种过地的城里人相信,咱们老百姓谁不在心里打个突。这一桩桩一件件,你觉得这事正常吗?”

  王守泉摇摇头,当然不正常。随便哪一件都不正常。

  “我前几天接到我爹的电报,你猜他是怎么说的?”钱明华没有把他小姑的名字说出来,主要是怕王守泉不相信他小姑的推断。要是换成钱维汉,王守泉绝对不带怀疑的。

  王守泉没吱声,双眼紧紧盯着他,示意他接着往下说。老爷子是有什么高见吗?王守泉对钱维汉那是相当崇拜的。不仅仅是因为钱维汉是老红军,上过战场,杀过鬼子,还因为钱维汉时常听广播,知道许多时政消息。而且,老爷子现在人就在北京,也许他在那边听到他们不知道的内幕。所以,才特地发电报来提醒他们的。

  钱明华咽了咽唾沫,小声道,“我爹说,老一辈人都是苦日子里熬过来的,有谁没种地过?就算那领导没种过,那手底下那么多人都没种过吗?为什么没有人提醒领导亩产一万斤的水稻是假的,因为他们不敢说!为什么不敢说?你好好想想!!”

  听了这话,王守泉脸色煞白。年轻的时候,他跟着家人东躲西藏。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他真的不想变。

  他喉头滚动了下,有些紧张,“你是说?”上面又要搞事了?

  钱明华点到为止。大家都是经历过土改的,那场运动杀了多少人,怎么杀的,他们都是亲眼目睹过的。

  接下来的日子恐怕又不平静了。至于,是谁要遭殃,他也说不好。但,他们能做的就是保住自己的口粮,不争先进,不争荣耀。安安份份过自己的小日子。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小天使送的营养液,么么哒

第56章

  没过几天,王家村生产大队就买到了粮食。

  不过,王守泉到底舍不得花高价去黑市买高价粮。他特地找一个在粮站工作的朋友帮着牵线搭桥买到的。

  粮站是收公粮和余粮的政府机构。当生产队过来卖粮的时候,粮站的操作空间是很大。

  比如说,他们称重的时候,秤只要抬高一点,就能多收几斤粮食。

  再比如说,明明晒得嘎嘣脆的粮食,他们非说粮食不够干,有水份,就会让生产队多交粮食,否则就不收。

  就像红薯干,这种东西就更好操作了,他们只要那种咬在嘴里咬不动的程度。

  晒成这种程度的红薯干,都是七斤鲜红薯晒一斤红薯干。

  等这些红薯干闷在袋子里湿了一点,多出来的斤重就是油水。

  这部分的操作空间才是最大的,往年都能多收13%的粮食。

  这部分粮食一小部分抵下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剩下的就全由上面的领导分配,要么发到粮油局卖钱作为福利,要么直接分给下面的员工。

  听到下属进来汇报,王守泉代表王家村生产队过来买粮,粮站的大领导刘站长眼里闪过一丝精光。

  之前,王家村生产大队想欠粮的时候,刘站长得了上面领导的指示把王守泉给撅了回去。没想到他居然还敢来,而且是为了买粮,这可就有点意思了。

  不过,这回,刘站长倒是没有拒绝。

  他们粮站的粮食运到粮油局,超过上面规定的数额,多出来的部分是要收钱的。

  卖给粮油局,价格自然很低,为了不丢工作,他们不敢投机倒把,顶风作案,所以只能卖给粮油局。

  现在,听到王守泉要买,他心思活动了。卖给生产队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如果多卖一分,就能收入他的囊中。

  刘站长让下属把人请进来。

  王守泉刚进来就递上大前门香烟,把刘站长狠狠地奉承了一遍,丝毫不提之前被他臭骂一顿的事儿。还十分热情地跟刘站长寒暄一会儿,见对方没有露出厌烦之情,王守泉才开始讲明来意。

  刘站长故作矜持了一会儿,才为难道,“粮食是有,只是这价格。。。”

  王守泉担心接下来的日子真的有饥荒,所以来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只是等他看到对方明面张胆的要价,心里还是有些憋屈,只是世道如此,他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于是笑得和煦,“刘站长,你说吧,如果价格合适,我们生产队还想多买点,队员还等着分粮呢。”

  刘站长听他想要多的,两只眯缝般的小眼彻底笑成了一条线,他竖了竖手指,“小麦和红薯干都是一毛六,玉米和高粱一毛五。”这价格比供销社的贵了一点,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年代因为农家肥有限,队里也买不起化肥,所以产量都不高,就比如小麦平均亩产是135斤,玉米和高粱平均亩产140斤,红薯干平均亩产1600斤。

  算起来,还是红薯干比较划算,那玩意抗饿。

  也不能一分都不给队员分红,所以,王守泉这次决定多买些红薯干。

  听他要红薯干,刘站长也很高兴,城里人其实不喜欢吃红薯干,他们更愿意要小麦和玉米。这次大丰收,就更加想要吃好的了。

  王守泉这次买了三千斤红薯干,一共480块钱。

  这个价格比起到黑市买已经很便宜了,坏处就是刘站长不给开票。

  想也是知道怕他们会拿着票到上面告他。

  王守泉也不在意,反正他们已经开过会,队员们已经签过字,也不怕他们不认账。

  粮食刚买回来,还没等分下去。王守泉去乡里开会,又有了新指示——成立人民公社,收回自留地,开办食堂。

  王守泉带回来的这个消息直接把大家伙儿都震懵了。

  一开始有人还没听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王守泉解释,听说要把家里的粮食全交上去,开办公共食堂,以后吃饭都要在一起,再也不能开小灶,一个个全都叽叽喳喳表示反对。

  王守泉这个大队书记站在台子上讲人民公社的好处,“首先,大家能吃到好东西,而不仅仅只是填饱肚子。每顿都有鱼有肉,还有猴头菇,燕窝,海味等,全部都是按需供给,不要钱。

  第二,衣服穿着方面,也会尽可能地满足大家的需求。不仅有各种花色和品种的服装,而单单只有黑色和蓝色。平时我们穿普通衣服,下班后,我们可以换上皮衣,呢绒和羊毛制服,当人民公社都养了狐狸,那时外套就都是狐皮的了。

  第三,房屋要达到现代化城市的标准。现代化是什么?就是屋子的北厢有供暖设备,南厢有冷气设备。大家都住高楼,每户都配有电灯、电话、自来水、无线电和电视。这就是成立人民公社才能办到。

  第四,我们未来要建飞机场,火车站和公交车,直通向各个公社,让大家出行更便捷。

  第五,每个人都可以享受高等教育,教育要普及到每位社员,争取不能有睁眼瞎。”

  钱淑兰带着一家人站在台下,心里叹道,这是“大跃进”来了。她朝台子上的王守泉瞅了一眼,虽然他嘴里正说着甜美的憧憬,脸上却是苦笑着的,似乎很是难以启齿的样子。钱淑兰也挺同情他的,真的,没见站在他旁边,那个镇上的书记员正虎视眈眈地看着他呢,他不说不行啊。

  哎,都是被逼的。

  钱淑兰又侧头看了一眼台子边的钱明华,见他正冷着脸,似乎比王守泉还要憋屈。看来,他们还是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的。

  王守泉讲完话之后,他没有理下面的队员们,反而朝书记员看去。见他朝自己满意地点头,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等王守泉把书记员客客气气送走之后。

  队员们全都朝他围了过来。

  虽然,钱明华才是生产大队长,可他这个人向来是不苟言笑的,能说一个字,绝不说两个字的主儿。

  哪比得上王守泉嘴皮子溜,性子还开朗,最主要的还是王家本家人。

  “小泉啊,你刚才说得人民公社真的那么好啊?真的能住高楼,穿漂亮衣服,还有电话,电灯,电视啊?”

  “是啊,小泉,你再给我们说说人民公社啥时候办啊?”

  “对啊,上面什么时候给我们发肉啊,鸡啊的?”

  。。。

  王守泉被吵得脑壳疼。

  本来这件事情已经发下来三天了,他们领导班子也没商量出道道来。

  可谁成想,其他大队都已经开起了人民公社,只有他们没动。周书记对他们生产队非常不满意,把他叫过去劈头盖脸就骂了一通,说他不是积极分子,不够先进。

  末了,还亲自派书记员下来看他宣传这项指示。

  王守泉见大家吵吵嚷嚷的,额上青筋直跳,往台上一跨,“静一静!静一静!”

  等大家都安静下来,静听他的指示时,他才咳了一声,苦着脸道,“我的叔叔婶婶们!你们想啥呢!咱们现在是啥条件,你们不知道吗?刚才我说得那些都是未来的梦想。现在还没影儿呢!”他把梦这个字咬得紧紧的,生怕他们听不懂。

  众人顿时哗然,原来这是梦啊,还不是真的,那他们不问了。问梦有啥意思?他们又不是不会做梦。

  “那人民公社到底是啥意思?”

  王守泉言简意赅地说,“就是家家户户粮食集中在一起吃大锅饭!所有的东西都是公共财产,就是国家的。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末了,又看了一眼钱明华道,“自留地也要收归生产队,不允许私自开小灶。”

  一开始大家还都云里雾里的,这下子是全明白了,而后就炸开锅了。

  那些看不见的好处他们也不想了,可眼前的利益,他们就要失去了。他们不能没有自留地啊,要不然以后他们吃什么,就凭那每年360斤的粮食吗?一年365天,平均下来,一天连一斤粮食也没有,怎么能吃得饱?

  这是要饿死他们啊?一个个都愁眉苦脸的。

  有那稍微有点眼力见儿的,才想明白为什么刚才王守泉脸色那么差了。

  虽然旁边几个村子早在两天前就已经开办了人民公社,可他们都忙着给红薯浇水,哪有时间走亲戚。现在听到了,直接就是傻眼了。

  “小泉,你跟上面反应反应。别把我们自留地收了吧。我们可就指着这自留地过活呐。”一个大婶直接哀求上了。

  王守泉满脸苦笑,无奈摊手,“各位叔叔婶婶们,这是党中央亲自下的指示。不是我一个大队书记能改变的。”王守泉就差没说,你们可真看得起我!

  王守泉朝钱明华看了一眼,见他点了下头,开始高声喊,“明天,我们开始盖集体食堂。各家要交的粮食我们会一字不差的记录下来。到时候,按照重量算钱给大家,就算是队里买下来了。大家千万别私藏粮食,过几天会有民兵过来检查的,一旦被查到,会被扣帽子的。请叔叔婶婶们支持我的工作,你们都是我的亲人,我不想看着你们受苦。请一定要记得,千万别留粮食。”

  这也是他们商量之后才想到的法子。上面虽然说要办人民公社,可社员手里的钱却不是公社的。正好,他们还没来得及分红,剩下的钱正好可以用来买队员们的粮食。

  听到粮食交给队里,虽然大家心里都有点不乐意,可也知道这是唯一的办法了。

  从今天开始,王家村正式更名为王家村生产大队。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亲们的打赏,我一定会多多的更

第57章

  成立公社的第二天。

  王守泉和钱明华带着会计和几个壮劳力开始挨家挨户收粮食。不只是粮食,还有干货,干菜,咸菜等全部都收上去。务必让家里没有一点可以吃的东西。

  价格就按照粮站的价格给的。

  等收完粮食。很快,就有派民兵下来检查。挨家挨户搜了一遍,没发现有粮食,就走了。走的时候,还一个劲儿地警告大家,不准私自开火,如果有哪家冒烟的,一定会把锅给砸了。

  众人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好在,之前按照大队书记的要求把粮食都交给队里了,要不然还真有可能被戴帽子。

  老王家,钱淑兰清点手里拿到的钱,开始寻思是不是该给小五送过去。

  因为要办人民公社,应该有许多农村人会冒险把粮食送到城里去卖。

  钱淑兰叫来周末回家的王守仁,让他明天去县城的时候,把钱带给王守智,让他帮忙在县城买粮。王守仁不知道黑市,王守智却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王守仁颇有几分不解,粮食刚刚低价卖给了队里,现在他娘又花高价去县城买。

  娘,这是老糊涂了吧?!

  王守仁不敢说出口,但是踌躇在房间里却怎么也不肯接钱。

  钱淑兰看他一副想说又不敢说的架式,也装作不知道,就看他什么时候开口了。

  之前,为了鼓励他,钱淑兰经常会夸他,他也渐渐学会了点思考。

  可她总不能一直夸吧?她得要让他主动开口寻问。

  思考,质疑,争论都是一个男人应有的意识。

  王守仁见他娘丝毫不理踩他,一直低着头在搓麻绳,终于鼓足勇气,期期艾艾地说,“娘,咱们不是要开食堂了吗?你怎么还让小五去买粮食呢?”

  钱淑兰见他终于开口,停下了手里的活,朝王守仁反道,“你觉得这食堂能吃饱吗?”

  王守仁愣了一下,他挠了挠头,不知该如何回答。

  这还没开始吃呢,他娘就问能不能吃饱,他怎么回答?

  钱淑兰也知道以他之前的阅历,能产生怀疑已经很不错了,他哪里能想到食堂根本开不了多久呢。她只好道,“娘也是为了以防万一。如果,吃不饱,还可以等晚上偷偷吃一点。娘饿过肚子,不想再经历那样的日子。”1942年关东发生一场大灾荒,他们这儿离关东并不远,当时这儿许多粮食都被调到那边,他们也曾饿过肚子,她这样说也不奇怪。

  王守仁立刻就信了。

  “至于家里的粮食为什么交给队里,不交也不行啊,家家户户都要交,只有咱们不交,这不是让书记和大队长难做嘛!”

  王守仁顿时恍然大悟。立刻从床边跳起来,“那我明天就去找小五。”

  钱淑兰想着,估计城里也在举行食堂,不允许私藏粮食,所以就叮嘱他,“先让小五换成粮票,暂时别换成粮食。”

  王守仁点头应了。

  等队里核实账目之后,食堂也开办了。生产队在村东头和村西头各设了一个食堂。每个食堂又分成几口锅,全村13口锅,分别支在不同的农户家里。所有农家大体分成13份,被分配到每口锅上吃饭。食堂设有事务长,负责每天将做饭的原料分给每一口锅上做饭的妇女。

  食堂盖好之后,乡里又派下来一个宣传员,专门在食堂张贴海报,家里人也都凑过去看,这些海报都特别有时代特色。

  一张是一个妇女正在分饭给一群庄稼汉,下面配上两行红字“公社食堂强,饭菜做得香;吃得心如意,生产志气扬”

  一张是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右上角挂着一个火红的灯笼,上面写着“人民公社万岁”的字样。

  一张是一个头戴红色纱巾的农村妇女在抚摸一头又壮又肥的猪,那猪起码得有六七百斤。配上一行字是“要把公社的猪养得又肥又壮”。

  还有一张是一个人挥着鞭子在赶两头驴,驴车上拉着一颗萝卜,那个萝卜个头非常大,大到能有千斤重,下一行字是“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大家纷纷称奇。

  随行的还有一个办事员,在大力宣传人民公社的好,什么“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大食堂是人民公社的心脏”。

  甚至还喊出了“吃饭不要钱”的口号。

  大家一开始还心有存疑,后来又见办事员拿着一张报纸,在讲台上眉飞色舞的讲“领导在某某地方视察,那边水稻亩产万斤的大好消息”,大家顿时坐不住了。

  真的有亩产万斤这样的事儿?

  王守泉虽然知道有这样的报道,可他自己都不信,怎么可能会告诉下面的队员。因此,过过耳就当没听见,根本没入耳。

  哪知道,居然会被这个办事员给扯出来了。

  真的跟那个周书记,哦不,现在应该叫周社长是同一个货色。

  办事员见他们还不知道这事儿,立刻开始大讲特讲,似乎在像这些土老帽显摆自己的渊博。

  大家这才知道开办食堂的好处。甚至连响山社社员用自编的民歌赞颂也讲一遍。

  “供给制”:发米发柴又发盐,过年过节样样全,有烟有肉有香油,红糖鞭炮带挂面。到热天,发草帽,另有一把芭蕉扇。发毛巾,发香烟,还有肥皂洗汗衫。要结婚,能支钱,生了孩子更安全。有产假,还不算,糯米红糖加鸡蛋。男女老少喜洋洋,高高兴兴忙生产。要互助,心相连,响山变成幸福山。

  队员们听了全都热血沸腾,一个劲儿地追问,“什么时候发烟?什么时候发肉?”

  “什么时候发衣服?”

  “我家媳妇刚生了孩子,什么时候有糯米红糖加鸡蛋?”

  把办事员问得一个头两个大。

  最后,还是王守泉过来压场子,当着办事员的面,他也不能说得太明白,笑着打圆场,“社员们,这些东西慢慢会有的,你们可别急哈,不要给上面领导增添负担,我们可是要做先进生产队的。”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41页 / 共254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