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七零年代.txt
当前页码:第55页 / 共257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许向华却是笑了笑,缓缓道:“在我老家,大伙儿分到的自留地,都是犄角旮旯里的山地或者沙地,很贫瘠。可自留地的产量比队里那些肥田都要高那么一点。”

江平业静默了一瞬,苦笑:“给自己干活,当然是拼了命的干。”

话题沉重起来,两位父亲默契的没再说下去,毕竟还有孩子在场,随意岔了一个话题继续聊起来。

吃过午饭,略坐了一会儿,江家人便告辞。

许清嘉想溜,被秦慧如拉住了。

秦慧如严肃的拉着许清嘉坐在沙发上,愁的不行:“你这孩子怎么什么话都敢往外冒。”

许清嘉一脸的无辜:“田分下去,大家肯定会更加努力干活,收成不就多了。就像养猪,村里的任务猪两百斤都不到,我们家养殖场里的猪,几乎都超过两百斤了。”

秦慧如登时无言以对。

“又不是什么大事儿,你这样会吓到孩子。”许向华和稀泥。

秦慧如不舍得怪女儿还能不舍得怪他,瞪着他没好气道:“这孩子这么大胆,都是你惯出来的。”

要养兔子就给建养殖场,要去黑市上卖兔子也不阻拦,她不赞同,还帮着女儿来劝。养兔子卖兔子不够,还要趁着周末去拍照片挣钱,许向华还给她牵线搭桥,找了个洗照片的人来。就没见他这样惯孩子的!

眼见着火力转移,许清嘉不厚道地垫着脚尖溜之大吉。

许向华:“……”小没良心的!

~

一晃就是半个月,韩东青拿着一堆中药返回首都准备高考。在他走后没多久,江平业往余市扔了个重磅炸弹。

他挑了十二个公社试点土地改革,试验包产到组,包干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哪一种方式增产效果最好。

其实江平业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另外三种形式就是拿来作对照组的,以便日后更有说服力。反正不管哪一种,他相信都会比现行的制度更好。

早在六二年的山东,还有七零初的福建,就短暂实行过这种制度。虽然最后因为混乱的政局而被叫停,但事实摆在眼前,产量明显比其他年份高。

做这个决定前,江平业和远在京城的江老爷子通过电话。老爷子告诉他,安徽已经有地方在年初就偷偷包干到户,有人给捅到了中央。主张改革的杨老发话不要着急去动,放两年再来看看对还是错。江老爷子让他尽管放开手脚去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了老爷子这话,江平业犹如吃了定心丸,雷厉风行的开始改革。

可想而知,江平业遭到了多大的阻力。很多人觉得江平业根本就是在开倒车,复辟资本主义。他们有着十几年的舆论优势在,口诛笔伐,将江平业批得体无完肤。

江平业也不是吃素的,拿出五月份的党刊,指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跟他们死磕,最后立下军令状,一切责任由他承担。才算是把这个政策顺利下达到十二个公社。

红河公社就是三个包干到户试点的其中一个。这是许向华跟江平业争取来的,他相信包干到户绝对能让老家人过上好日子,也能让他们家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江平业需要增产来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许向华也需要增产来回报江平业。政策一下达,许向华专门请了三天假回了村里一趟。

从村里回来后,许向华便跟秦慧如商量,他想辞职,回乡下承包那座荒山,种果树搞养殖。

其实说起来,他们家绝对不差钱,乡下那两个养殖场,一年到头有大几千的净利润,这个收入远远高于其他人。加上之前那些年做运输攒下的那笔钱,金钱上他们家可说十分丰裕。

妻子温柔美丽,还是第一批大学生,儿女乖巧懂事,他自己也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

他应该知足了,可他就是觉得不够,钱不够,成就感也不够。

许向华都觉得自己是这家里最闲的一个。

秦慧如忙着学业,自从跟着教授做课题,忙碌又充实。

许清嘉和许家康一边读书,一边折腾,养兔子拍照,做的有声有色,欢天喜地。

就是许家阳都交了一群小朋友,每天玩的不亦乐乎。

他这个一家之主却闲了下来,上班、下班、出差,按部就班,一点波澜都没有。乡下养殖场已经进入正规,一个月回去看一趟足够。

自打街头巷尾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许向华就蠢蠢欲动,想着找点事情做。目前这形势,买车做运输一两年内无法实现,根本买不到车。小本生意,他又没兴趣。

现在总算是来了个好消息,许向华顿时找到了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

对此,许家康和许清嘉那是双手双脚赞成。

许清嘉望着精神奕奕的许向华,笑了起来。之前她就发现许向华有点无精打采,这会儿就像是被注入了活水,整个人容光焕发。有些人啊,就是生命不止,折腾不息,许向华显然就是这种人。

这会儿80年代都还没到,局势尚且紧张,所以安安耽耽在农村搞种植养殖不失为一个好的致富路。再过两年,局势就会明朗起来,可以光明正大办厂。

到那时候,许向华也应该能积累下一笔不小的启动资金,正可以大展拳脚。

爷三个目光炯炯的看着秦慧如,似懂非懂的许家阳也跟着看过去。

被四双眼睛盯着,秦慧如哭笑不得:“我不是说了么,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

她没有那种,只有在机关工厂里正经上班,才体面的想法。不偷不抢靠本事挣钱,怎么就不体面了。

最近许向华提不起兴致,问他只说没什么,可她这个做妻子还能一点都察觉不到,遂跟他说想做什么就去做吧。

不过倒没想到他会这么果决的要辞掉工作,想辞就辞了吧。反正家里又不缺他那份工资,他高兴就好。

许向华得意忘形,伸手抱住秦慧如:“媳妇儿,我肯定会让你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啊哦。”许家康和许清嘉两重奏,许家阳慢了一拍,鹦鹉学舌,随即还天真的捂住了眼睛。

秦慧如红满脸通红,用力推开许向华。

许向华脸皮厚,不以为然一笑,曲起手指从大到小一人敲了一下:“哦什么哦。”

三个小的捂着额头继续笑。

许向华摇了摇头:“那明天我就去办离职。估计这一阵我多数时间得留在乡下。我不在,你们在家乖乖听妈妈话,知道吗?康子,我不在你就是咱家的顶梁柱了。”

许家康爽快点头,一脸的跃跃欲试:“四叔,你放心吧,我给你守好大后方,你放心大胆去干吧,等我放假了,我就过来给你帮忙。”

许向华用力揉了揉他的脑袋,把头发揉的乱糟糟:“读书不见你这么积极,这会儿你倒积极了,考到前十五,我就让你来帮忙。”

许家康估摸了下自己的成绩,顿时胸有成竹,做了个OK的手势:“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天,许向华就去棉纺厂辞职,领导忙问为什么。

许向华便说他老母亲在乡下包了一座荒山,他要回去帮忙。许向华户口已经转出来,只能借孙秀花的身份承包。

最近土地改革这事闹得沸沸扬扬,领导岂能不知道,私下他觉得大有可为。所以也不再挽留,反正留了也留不住。

于是领导表示了真诚的惋惜,许向华办事稳妥,过来这一年多就没出过纰漏。修车技术尤其好,帮着解决了不少难题。

许向华笑:“小程已经能出师了,有他在没问题,我走了也放心。”

领导脸上带笑,小程是他表侄,跟着许向华学修车。许向华走了,小程刚好转正顶上:“都是你这个师傅教的好。”

“是他机灵好学,”许向华笑着道:“我虽然辞职了,可时不时也会回来,我家人都在这。小程要是有什么问题,大可以来找我。”

领导顿时笑容更深,客套一番之后敲了章。

又花了几天的时间交接,许向华才离开棉纺厂,他便马不停蹄的赶回三家村。

留在余市的许清嘉他们也陆陆续续的迎来了期末考试,随后就是中考,又过几天,便是万众瞩目的高考。今年高考比去年提前了小半个月,定在7月7号、8号到9号这三天。

许清嘉依旧拿回了第一名,让秦慧如喜不自禁。许家康刚好考了班级十五,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秦慧如都不知道说他什么才好,不过这成绩显然比上个学期进步不少,照这趋势下去,考个好大学不是问题,还有两年呢!

许家阳也在托儿所拿了一朵好宝宝小红花回来,可把小家伙给乐的。

下半年,许家阳终于能上小学,秦慧如给他报完名,一家人收拾好行李回老家。

等到真正走的时候,多了一个拖油瓶——江一白。听说许家包了一座荒山,江一白好奇不已,就想去凑凑热闹,说来他还没正儿八经的在农村待过来着。于是歪缠着父母要去长见识,又去向秦慧如卖乖。

秦慧如便说只要他父母同意就行。

鉴于他这次中考成绩不错,进余高没问题,江平业和何云溪便同意了他这个要求,也是想着让他去下面看看也好。

江一白心花怒放,屁颠屁颠跟着他的好兄弟下乡体验生活来了。

一踏进三家村,许清嘉便发现,遇上的村民精神前所未有的亢奋。

保证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不管多少都是自己的,怎么不高兴,不干劲满满!



第71章 第七十一章



“他们干嘛都看我啊?”江一白纳闷地摸了摸后脑勺。

许清嘉:“大伙儿都记得两年前你掉水里的英勇身姿。”

两年前江一白是坐着小轿车来的, 他们这儿一年到头都见不到汽车的影子, 尤其是江一白还掉水里了。哪能不影响深刻,时隔两年再见到他,还是跟他们一块儿回来的, 心里肯定好奇。

江一白的脸绿了, 他都快忘了这一茬,当年他可是成了落汤鸡, 还是带冰渣的那种。

正当时就有跟他们熟悉的人上来问了, 寒暄两句之后,眼神就往江一白身上跑,唉了两声:“这是不是前两年来过的, 住在牛棚里的那个……”赶紧把到嘴的牛鬼蛇神的儿子给咽了回去,这两年形势日新月异, 当年倒了霉的牛鬼蛇神, 都恢复了原来的身份:“那个人的儿子。”

许家康大大方方道:“大海叔,你记性真好,就是他。”许家康哥俩好的箍着江一白的肩膀:“那么巧, 搬到余市之后, 我跟他居然是一个学校的。”至于其他关系,就完全没必要说了。

“那可真是有缘分啊。”来人笑呵呵的说了一句,当年许家康把快冻死的人, 带回家了, 关系好也正常。

这么寒暄了一路, 他们才算是回到了老屋, 从村口到这边短短一截路走了小半个小时。

江一白由衷道:“你们人缘可真好。”这一路遇到的村民都会热情地招呼两声。

许家康笑了笑,他们家在村里人缘本来就好。后来带着大家一块养兔子,他和许清嘉还专门回来教过大伙儿,养兔子这方面他们俩可是专家,自学成才的那种。

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几十只兔子,即使规模没他们那么大,颗也时不时能吃口荤腥。这兔子就是繁殖精,只吃草就能长大,是个好东西。

因为这一茬,许向华在村里的威望比大队长都要高。

这次能顺利包下那片山,一来是没几个人有这个魄力一口气吞下一座荒山,二来一看许向华要,也就没人跟他争了。

“奶奶,我们回来了。”许清嘉欢欢喜喜的叫了起来,快步走向屋子。

满脸笑容的孙秀花从屋里走出来:“这一路坐车累了吧。”

“许奶奶好,我叫江一白。”江一白热情洋溢的打招呼。

孙秀花定睛看他,笑起来:“真俊的小伙子。”白白净净高高瘦瘦,这城里人就是和他们村里人不一样。

孙秀花这是第一次见江一白,当初江一白过来的时候,她老人家扭着了腰躺在床上。

不过许向华之前跟她提过一嘴,这小伙子就是早年牛棚里那中年男人的儿子。许向华又说他爸妈帮了他们不少忙,现在住的那房子就是人家帮忙找的。

孙秀花自然热情招待。

江一白是个嘴甜的,一会儿说奶奶煮的糖水鸡蛋真香,过一会儿又说西瓜真甜,把老太太哄得合不拢嘴。

哄完老太太,江一白就迫不及待的要去巡山。

不得了了,他许叔现在是大地主了。当然这话他只敢在肚子里讲一讲。这时候地主什么的还是很犯忌讳的。

许家康比他更急迫,这一座山呢,能挣多少钱?

看着这两个猴急的,许向华好笑:“急什么,山在那又跑不了,先把行礼放房间。”

许家康应了一声,赶紧拉着江一白去放行礼。

许清嘉他们也去房间略作收拾。

这一次回来,他们暂住进了老屋。之前租出去的四间厢房都空了出来,许向华重新粉刷了一遍,当做暂时的落脚地。

租房的知青都选择了回城,一个不拉,包括那对小夫妻。据孙秀花讲,夫妻两没有离婚,约好回城之后想办法团聚。

再过两年形势就能好转,两人想团聚一点都不难,许清嘉由衷希望有情人能够终成眷属。

放眼整个三家村,只有三个知青没走,都是在当地成家立业有儿有女的,其中两个在学校当老师,生活尚算稳定。

另一个是沪市来的男知青,家里来信跟他说,没他落脚的地方,这个男人当场烧了家信。

这次包干到户,他便说服了岳父岳母还有妻子,承包了村里那片池塘准备养鱼。

进了自己原来的房间,许清嘉便把短袖换成了长袖,待会儿得在山上跑,日头毒,晒黑是其次,晒脱皮那就惨了。

“小清嘉,你用得着这么夸张嘛!”江一白对许清嘉的全副武装表达了嘲讽,长袖、草帽、水壶、蒲扇,她当郊游啊。

许清嘉翻了个白眼儿:“我可不像你这么皮糙肉厚,怎么晒都没关系。”

“娇气。”江一白言简意赅的评价。

许清嘉反唇相讥:“我娇气,我骄傲。”

江一白还能说什么,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说说笑笑间就到了荒山,这座山以前就是大伙儿的柴房,没柴火了就上来砍,种新树这一茬却没人记得,以至于越来越荒。

眼下不只荒,还坑坑洼洼,那是开沟田挖水渠造成的。

许向华托着江平业的关系,找了个林业专家帮他规划了一下整座山。

向阳的一面,种上他们这的特产枇杷树,这种树易活,种下去到结果,三五年便够,长成后能结四十年的果子。再搭配一些杨梅树,也是四五年能结果。

背阴面也要种一些果树,主要是为了固土。那一片他规划用作养殖场。他不只要扩大猪和兔子的养殖规模,还想引进山羊,羊比猪和兔子更省心,画个圈放养就成。

剩下的空地,他会拿来种一些经济作物。再在裸露地表上种牧草,一面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地温,一面提供草料。

许清嘉听得两眼放光,等弄好了,这就是一只源源不断下金蛋的鸡啊。再过些年等大家有钱了讲究生活品质之后,还能做农家乐,采摘园。

许向华还指了指山脚下那块乱石地:“那块地没人要,我就要来做了你们奶奶的宅基地。等这边山上忙完了,咱们就造个小楼房,以后回来也有个落脚的地。还能建个作坊,做熏兔肉和香肠。”

熏兔肉灵感来源于许家康,这小子为了方便运输和保存,也是为了卖个更高的价格,很是费功夫琢磨怎么熏出来的兔肉更香,还专门跑去找人请教。

香肠则是因为许清嘉,这丫头爱吃,可外面买的不合她的口味,她就自己做。他闺女做吃的向来有天赋,做出来的香肠味道相当不错。做多了拿去集市上买,多是回头客。不过这个活计太费时间,做了几次后,两个小的就放弃了。

他们没时间没精力,许向华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的利润不可同日而语。就像卖黄豆有利润,同样份量的黄豆做成豆浆豆腐之后,利润却能翻一倍不止。放在眼前的利润,干嘛不伸手拿。

许家康两只眼睛只剩下钱了,锃亮锃亮的:“四叔,你缺帮手不?”他鼓了鼓手臂上的肌肉:“会干活的那种。”

瞧他这财迷样,许向华他头上敲了下:“就这么点出息,现在你除了当苦力还能干嘛。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学好本事才能帮我大忙。要不是林专家帮忙,这一座山我有的头疼。种植间隔,哪些作物经济效益更好,更适合这里的水土,比老农都懂。还给我推荐了一种生长快的牧草,这文化人就是不一样,人可是浙大毕业的。” 等手上的事情少一点,他也得买点书看看,书到用时方恨少。

许家康张了张嘴,可见这人心不足蛇吞象是真理。之前都是考大学,也不知什么时候起,变成了考个好大学。

“爸爸,”许清嘉犹豫了下,问道:“这么多事,你打算请多少人?”

许向华便给他们算了起来:“养殖这块还是跟以前一样,跟你三伯还有再春叔家一块儿做。”当年多亏了两家人,养殖场才能做起来。不能进入正规了,他自己有了时间打理,就把人一脚踹开,太寒人心。

况且他自己不可能一直在村里看着,等形势好了,他肯定会离开。那么这个大摊子就需要可靠的人看着。许向党和许再春挺合适,一个是亲哥哥,另一个是一起长大的哥们,都是踏实厚道人。把利益绑在一块,才能让他们全心全意的帮他。

“不过规模扩大后,他们两家人肯定忙不过来。再加上果林,农作物和作坊那边。怎么着也得再请个十个人。怎么了?”许向华发现许清嘉眉头拧了起来。

“雇人太多的话,会不会有人说咱们在剥削,是资本家。” 许清嘉挠了挠脑袋,彷佛在努力回想着什么:“我之前听我们政治老师和语文老师闲聊过,说是《资本论》有个说法,大概意思就是,请八个帮手以下,算个体户。请8个人以上,就产生了剩余价值,就算剥削,就是资本家。他们说8个人以下叫做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是资本主义。”

政治语文老师当然是编的,但是那话不是她编的。是她一个爱扯题外话的选修课教授课堂上讲的。

他还戏称七上八下政策,过了八就得下来。

开放初期,雇工这块是空白。因为都是小本生意,一家人就忙得过来,不需要请帮手,就算请,一两个也就够了,顶多三五个,掀不起浪花。

过两年,一部分人规模扩大,雇的人也越来越多,然后就捅了一些人的肺管子。八十年代初为了雇工人数的问题,一群经济学家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搬出了《资本论》,七个工人还是八个工人一度成为个体户和私营业主的唯一标准。

后来打破雇工上限的个体户越来越多,可争议一直没断过,直到八十年代后半段才消失。

枪打出头鸟,这会儿可是七十年代末。钱少挣点没关系,人最重要。

许清嘉仰头看着敛起笑容的许向华。

许向华拧了拧眉头,揉揉许清嘉的脑袋,看一眼江一白:“晚上打个电话给你们江叔问问看。” 生产队刚刚装了电话,凡是被选作试点的公社,每个生产队都装了电话,以便上头及时了解情况。



第72章 第七十二章



接到许向华电话的江平业简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老许这家伙, 实在够能折腾的。他以为许向华回去承包荒山搞种植做养殖,请自家人帮个忙再请两三个帮手也就差不多了,哪想这家伙还要开作坊做熏肉做香肠。

“老许啊, 你这步子, 别迈的太快。”江平业语气认真,走到政策前头, 也许是打破壁垒的勇士, 也有可能成为烈士。

许向华有家有室又不缺钱,江平业觉得他还是稳妥些好,没必要在这方面急功冒进。

江平业想了想, 肯定了许清嘉关于雇工最好不要超过八个人的说法。《资本论》中明确划分了小业主和资本家的界限,雇工超过八人, 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是剥削。

“所以我建议你把帮工数量控制在八人以下,最多七个人。还有要是可以,你尽量请自家人。这样就算有人拿你雇人来说事。也能含糊成自家人帮忙。”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55页 / 共257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