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歌神(革神).txt
当前页码:第570页 / 共582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周杰伦喊了倒数比赛开始后,杜星河突然就发了力!让一股猛电灌上了自己的手腕,就好像抽上旋球那样,一下子就猛掰过去了阿土的手腕。

阿土根本没想到杜星河的腕力会如山崩地裂一般惊人,他还想着不太使劲掰杜星河呢,这样的心态,让他腕子上的力量根本就没使出来,不到0.1秒,他就被杜星河给秒杀了!

啪!

阿土的手背贴到了桌面上,一瞬之间,阿土就败了!

所有人都惊了!

有几个女艺人更是看的直接把双手都伸进了嘴里,扒着下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阿土自己也惊了,就像做梦似的,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干呢,怎么就输了?刚刚杜星河手腕上涌过来的那力量……是不是真的啊?也太夸张了吧!那感觉就像他的手被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给撞了,他根本没反应过来呢,手背就贴到了桌面了,他这完全是轻敌了!

陈建洲见阿土被秒杀,哈哈大笑着讲:“阿土!你见识到什么是真腕力了吧!阿杜简直就是掰腕子的天才啊!哈哈!”终于有比自己更厉害的人输给杜星河了,还是输的如此没面子,陈建洲莫名的高兴。

周杰伦也呆了,他还从来没见过阿土掰腕子输呢!更别提输的这么快了!

康康突然冒出来了,讲说:“我也要试着和阿杜掰掰腕子,我觉得你们都在演戏!”

阿土不起身,道:“不行不行!我要重新来一场!刚刚轻敌了,我还没使劲呢就输了,我不是输在力气上了,我是输在反应上了,我反应慢了!”

看着阿土憨憨的解释的样子,大家伙都被逗笑了。

周杰伦见自己健身房中这第一大力士被秒杀,也挺没面子的,见阿土有理由,他便撮合杜星河和阿土再来一场,希望阿土能挣回点面子。

重新握上拳后,阿土可不敢大意了,周杰伦的手还没拿开时,他就已经给腕子绷上了力,紧紧的握着杜星河的手,生怕杜星河再来突然袭击。

杜星河见阿土的眉头皱的紧紧的,忍不住笑了,这次他不逗阿土了,他决定来个岿然不动,看看阿土的力气到底比陈建洲大多少。

“3……2……1……开始!”

周杰伦这次喊的比较慢,他松开手的一刻,就见阿土猛的将整个身子都拧了起来,希望举全身之力反秒杀杜星河一举。

然而,阿土遭遇的局面和陈建洲一样,他们都想掰到了一个焊在桌子上的钢手!他不管耗费自己多大力气,都不能掰动杜星河丝毫!

“咿咿呀呀……!”

阿土喉底不停的发出发力的叫声,看样子,他肯定也将吃奶的力气全都用出来了,但就是不能掰动杜星河!

所有人看的都惊了!

陈建洲是最理解阿土现在的状态的,他笑着对周杰伦讲:“阿土肯定使出全力了,我刚才就是这样,但真掰不动啊!阿杜到底是不是人啊?我怎么觉得他不是人啊?”

周杰伦也越来越觉得杜星河不像人了,否则,以他那么清瘦的胳膊,怎么可能和阿土的轮胎臂掰腕子呢?而且还是以压倒性的优势压制阿土,这尼玛怎么可能是人干出来的事?

周杰伦还比较了解杜星河的身世的,他知道杜星河是死里逃生从植物人状态醒过来的,现在再看杜星河身上有着如此多不可思议的神奇,他隐约觉得,这家伙真可能是被鬼神附体了,这家伙绝对已经超越正常人的范畴了!

阿土掰了一分多钟,浑身上下都掰出了一身的热汗,脑门上的汗粒更是要顺着鼻尖流下来了,但就是掰不动稳如泰山的杜星河。

杜星河试到了,阿土的力气确实比陈建洲大的多,但仍旧无法挑战他的蛮力,看来他在现实世界中,也能发挥出惊人的力量来。

就不折磨阿土了,杜星河像掰陈建洲那样,慢慢的给阿土的腕子反压了过来。

阿土就觉得自己腕上了万斤重担一般,他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抵抗的可能,而且这万斤重担是越来越重,越来越重,最终,他被杜星河的腕子压的手背贴桌面,又输了!

这次阿土是真服了!

一输,他就立刻起身,赞佩的将杜星河的手腕举了起来,向众人示意,这才是真正的掰腕子之王!

【下部】第七十八章票房的秘密

这天晚上,周杰伦豪气请杜星河和内地随行的工作人员在欣叶吃了顿正宗的台弯大餐。

康康也受邀一起来吃饭了,是杜星河主动邀请的康康。毕竟,康哥是曾经带给过他很多欢乐的一个主持人。现在他有能力回馈对方了,他也希望能还给康哥一份快乐。

康康现在的工作日程就是计划拍新电影,今年的《十万伙急》虽然没能取得预想中的爆棚成绩,但还是让他积累了不少当导演的经验。他准备投拍新一部的电影,来再战电影市场。

《十万伙急》的主题曲就是周杰伦作词作曲的,康康、达叔和李国煌合唱。

这天晚上喝高兴了,康康还现场给大家热唱了这首主题曲——

……

单纯的岁月~什么都不会~常常掉眼泪~忘了我是谁~

现代的社会~大家都以为~欺骗不是罪~有钱最可贵~

在这个货源假世界~师父教我们要自衛~

从此以后~不再追随~伤痕累累的夜~

在这个货源假世界~学習著人人要自危~

没有关系~下次不會~再讓他有機會~你説對不對~

做人如塵埃~差點不存在~被人耍無赖~動作慢半拍~

拜金的年代~不值钱是爱~始终状况外~想想真悲哀~

在这个货源假世界~~(货~~货~~货~~货~~货.~.~.~.~.)

师傅教我们要自衛~~(货~~货~~货~~货~~货.~.~.~.~.)

从此以后~不再追随~~伤痕累累的夜~

在这个货源假世界~~(货~~货~~货~~货~~货.~.~.~.~.)

学習著人人要自危~~(货~~货~~货~~货~~货.~.~.~.~.)

没有关系~下次不會~再讓他有機會~你説對不對~

在这个货源假世界~~(货~~货~~货~~货~~货.~.~.~.~.)

失负教我们要自衛~~(货~~货~~货~~货~~货.~.~.~.~.)

从此以后~不再追随~伤痕累累的夜~~

在这个货源假世界~~(货~~货~~货~~货~~货.~.~.~.~.)

学習著人人要自危~~(货~~货~~货~~货~~货.~.~.~.~.)

从此以后~不再追随~伤痕累累的夜~

看~~~你还能骗我几回~~~~~~

……

见康哥都一把年纪了,还习惯性的逗别人笑,杜星河心里挺感慨的。他真心想拉康哥一把,让康哥能在电影路上走的更顺遂。

同行的蓝娱工作人员,都能感受到杜星河对康哥的好感,便在吃饭时。把他们作为内地圈内人所了解的一些内地电影发行情况同康康讲了,希望康康不要再走死路,更明白内地电影发行这块最重要的潜规则。

2014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超过290亿人民币。而2015年截至到9月底,内地票房已经超过了去年的290亿,直逼300亿了。转成台币,是惊人的1500亿台币!

这样的票房成绩,令全世界咋舌,仿佛中国电影已经进入盛世。

但2015年五一档上映的王帅导演新片《闯入》,却遭遇不足1%的排片,王帅导演发出“《闯入》遭遇了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没有见到观众,就被影院提前宣布死刑”的怒斥。几乎同期,2015年5月3日。导演高群写下一条微博:“现在有首日不买5000万以上票房三天能过亿的电影吗?”

圈外人听不懂这样的呼声。实际上,在这个国产电影不断破票房纪录,过亿已经成为票房起步价的时代,票房成绩连年递增的神话背后,暗流涌动着另一套潜规则。

片方提供影片,通过影院售票,再由观众付钱购买,从而达成一部电影的票房——这是正常的生态链。但如今。不少片方自己出钱购买大量电影票,再以赠送和低价售卖的方式将电影票给予观众。不仅制造了高票房的假象,还能排挤同期竞争影片;或者,大家来拼谁更有钱来玩这套游戏——这种方式被称为买票房。

在中国现在的分账体系中,片方/发行方和影院分别分得43%、57%的票房。但也有不少片方,为了使影院在排片时给自己更多的场次,而自动让利分成点数。将本该属于自己的票房分成返还给影院——这种方式被称为返点。

某种程度来说,买票房确实对提高表面的票房成绩有用,返点也的确能获得高排片从而获得好票房,但事实上,并非人人都默许了这种操作手法。有一些电影人对其合理性提出质疑,认为这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也对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有伤害。

就像康哥一样,如果你是一个新导演,拍了一部电影即将上映,你非常紧张积极地带着演员参与所有宣传,接受各种采访、跑遍各地发布会、对意见领袖和观众做提前试映,你以为这样的行为会带来良性效果——让影院经理觉得电影质量不错、受人关注,然后给一个比较好的排片,例如说一天的黄金场次中,能占到4场。

可是,影片上映后,你却发现电影的排片少得可怜,相熟的影院经理或许会告诉你:“兄弟,你没返点,也没买场,我实在搞不定啊。你看某某片子就这样做了。”然后,你发现可能这部在质量和体量方面都不如你的某某片子,却获得了更高的排片,你难免为自己鸣不平。但是,发行界的游戏规则的确已经改变了,返点和买票房成为当下获得高排片、高票房最常见的手段,如果你不懂同行们使用的这点小手段,注定要栽个跟头。

买票房和返点的具体做法繁琐却不复杂。关键还是有钱好办事。比如某发行公司的高层,曾经参与过一次大规模的买票房行为。他透露,片方当时豪掷6000万用来在全国各地买票房,具体操作则由发行公司执行。“片方先把这6000万打到我们公司的账上,我们全国各地的200多个工作人员再到各个城市和影院或者院线谈,直接一手交钱一手交票就行。”票已经出了。虽然有没有到达观众的手中是个未知数,但数字已经计入票房总数,该片的票房起步数就变成了6000万。

因为购票量大,各家影院给发行方的也是低于零售的会员价,万达的会员价最贵,45~50元一张,其他院线,最便宜的是25元一张。发行方并不需要买下一个场次的所有电影票,他说:“影院要求我们至少包下50%的票量。他们才开一个场。同时,影院通过正常的渠道还可以售出一部分票,我们的那50%起到的作用是:保证他们有的赚。”

这种优惠使得片方用6000万可以买到相当多的场次,不仅获得了很高的票房基数,对外报票房时会有不错的数字,还掌握了竞争的关键点——抢占排片。这还意味着,同档期上映的其他电影,已经被排挤出局了。

另一种操作手段。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片方和发行方降低票房分账比例,将属于自己的票房盈利让利一部分给影院。业界称之为返点。按照常规,在扣除3.3%的营业税和5%的电影专项基金后,片方和影院分别获得票房的43%和57%。返点则是片方在原有的43%中让出2到10个百分比给影院,在利益的刺激下,影院当然也会给出更高的排片,保证这些影片在票房大战中占据先机。

2013年6月。《某时代》上映时,影评人朱三就曾经把该片的返点协议在微博公之于众:“影片上映首周,片方花钱在众多影院大量买票包场;影院排片达到40%给影院一个点,45%给影院两个点。能规矩点不?”一位院线人士也透露:“2013年6月有部片子,给我们院线的人发了一封信。里面跪求我们给它安排好的场次和尽量多的排片,然后信中提到,会给我们返点多少。返点有合同这个事情,大概是从14年开始的。”

如果说买票房还在秘密操作,那么返点已经成为一种业内人士见怪不怪的“促销手段”,越来越多的电影选择公开宣布下调分账比例。电影《赤道》在上映近两周后,由发行公司公开向各院线公司及影院发出《关于电影赤道调整分账比例的通知》,宣布电影将从5月12日起调整分账比例,片方及发行方所得下调10%。

返点可以分为映前返和映后返两种方式。在竞争激烈的好档期,片方为了占据档期中的有利地形、pk掉其他对手,会提前和院线及影院谈好返点细节,让影院在排片时倾向于自己。另一种方式是映后返,片方先将影片投入市场试试反响,再根据自己的票房预期调整战略。

无论是映前返还是映后返,具体的返点数额都不是一刀切,而是分阶段阶梯式的返点,尤其是放映影片热度退去,为了维持排片,片方会增加返点点数。《赤道》的发行方透露,上映前他们已经制定了不同阶段的策略:“比如刚进入五一档要怎么做,后期遇到《复联2》要返多少。”

长期的操作,已经让“返点”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必须抓住最好的时间点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在5月12日开始下调分账比例确实没什么用”,《赤道》发行方曾坦言,“我们如果提前一周做,的确是有效果的,但因为发行的主导和执行方不是一家公司,反应有点滞后了。”广城某影城经理透露,因为《赤道》是港产片,在广城卖得不错,所以返点之后的确会在周末多排两场,但也不会有太大改变:“《复联2》卖得很好,我正常卖《复联2》赚的钱比返点的还多呢。”

面对返点,片方和影院都在算自己的小账,比如片方会计算返多少返点数,才能让排片达到预期,让票房超过既定目标,同时又不会因为返得太多而赚少了;影院则要考虑到底是正常上新片赚得多,还是接受返点增加旧片的排场赚得多。最关键的是,找准对的时间,才能让双方皆大欢喜。

“买票房这件事,最占便宜的还是影院。因为影院已经收到钱了,等于说我把这桌饭的钱先收了,要是一个观众都不来,连放映的成本有可能都省了”,发行公司的人员表示,因为买票房的行为就是片方捧着钱去让影院受益,所以和影院的沟通都比较顺利。

不过,有钱也不一定就能任性,江城某影院经理透露,某电影的发行方曾跟她提出买票房的需求,但她当时拒绝了:“我当时觉得这片子体量一般,这么做实在有点可怕。我们影城的上座率一直不错,排其他电影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为什么要去接受这种买票房呢?这不是砸牌子吗?”她还透露,当时拒绝某电影买票房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白日焰火》和某电影是同期上映的,我们所属的院线是《白日焰火》的发行方,当时我们被要求全力配合《白日焰火》的排片。”

她的话透露出另外一个玄机,如今有不少电影的投资方和发行方是同一家公司,同时还拥有院线资源,相当于做到了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流行的说法是全产业链思维,本质上则是一种行业垄断。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派拉蒙影业就因为过于强大而被政府的反垄断部门盯上。1948年,联邦最高法院颁布派拉蒙判例,禁止好莱坞大公司垂直经营制片、发行和放映业务。

但在中国,这样全产业覆盖的一条龙巨头却正在纷纷形成。

【下部】第七十九章受教了

蓝娱的工作人员还告诉康康,康哥作为一个新导演,如果只了解上述基本操作手段,那还是拼不过发行界的老炮儿们。

“现在明目张胆的一手交钱一手交票的买票房几乎没有了”,一位曾经做过驻地发行人员的工作人员透露:“基本上现在都是通过第三方来买。大规模的买票房都从线下转为线上,小规模的那些包场其实也算是变相买票房。”

在具体的操作中,买票房的方式越来越复杂,也看似越来越合理化和正规化。返点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导致了另一种发行界乱象——偷挪票房。如果你不懂游戏规则,不但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更有可能成为被偷票房的直接受害者。

“合作方、片方、发行方、影院都会包场啊,我们平时的工作,有一部分就是找到合作方,让他们来包场。比如这部电影里有某品牌汽车的植入,我们就会去和客户谈,让他们来出钱包场,我们来帮他拿到影院的价格。”曾经的发行人员介绍着。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合作方有时候也会主动大量包场,赠送给自己的客户,“比如《富春山居图》的时候是奥迪每天包了300场,然后一天30万到50万,硬是把那片给撑过3亿了。”

严格来说,在包场行为中,观众并不是消费者,依旧是与电影相关的利益方在花钱买场,再通过活动赠送出去,为自家的电影造势充门面。

电商兴起后,出现了电商包场这种新形式,更方便操作、影响力和规模也更大。对于市场前景好的大片,电商都希望谈下独家合作。往往会豪掷几千万事先包场,用于保证电影的排片量,比如《心花路放》和猫耳电影独家合作,猫耳电影以几千万的投资为基本,由驻地人员和每家影院谈判,对每家影院的场次都有相应要求。比如要求加场或者要求更黄金的场次。

一位出品方的工作人员透露了其公司去年和t宝电影合作的一个案列:“电影快上的时候,我们去和金逸等三家院线谈了合作。当时我们和t宝电影票各出资100万,我们要求三家院线在影片上映的前三天,每天保证我们两个下午场两个黄金场的场次。影院则要求我们至少买40%的座位,这样就能开场。”在这个案例中,这200万的投资正是用来买上映前三天每天四场的百分之四十座位数的票钱。

传统的包场,票都是赠送出去。现在的电商相当于先用会员价把票买回来屯着,再以更低价散出去。虽然改变了完全赠送的模式,使大部分影票进入了市场流通;但低价模式带来的差价。则由片方和电商来支付。

无论是包场还是电商补贴,都需要相当大的投资作支撑。而在更极端的例子中,片方和发行方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制造出很高的票房数字,最低只需花费8.3%的资金就能制造100%的票房。

具体的做法就是做假场,“我们简称为过数”,一位发行业内人士透露,“一般院线会选择观众最少的早场和晚场来操作,在影院排片和购票系统上都能看到这个场次。但却作为售罄处理,实际根本没有观众。那么发行方当然是一分钱票房都分不到。影院也只是拿一些好处费。比如说100块钱的票,可能给10块钱好处费。但场次排了,票房也就出来了。”

在这种操作中,电影院收不到100块票钱,片方也分不到43%,但票房的数已经出来了。相当于片方和发行方用很小数额的好处费买到了高票房。业内人士介绍。“做这种手脚的片子也很容易看出来,比如一部片子在全国都没排片了,你突然发现它一天还卖个几百万,然后死不下线。就比如某部明星云集讲述沉船的大片,最后一周一天400万就这么卖出来的。”

对于一些拥有影院资源的片方。更容易进行这种操作,而且连好处费都可以省了。“比如像xx公司这种自带影院的,我只在自家影院里面放映,我既是片方,我又是终端,我同时拿片方的43%,我也拿终端的57%,也就是说这部分我只需要交5%的专项资金和3.3%的营业税之后,我就能报上这百分之百的票房,我8块3我就能报100。某部获奖无数的武侠片就是为了给导演保留面子,硬是做了3300万的假”——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了这样一个案例——“这个证据也很容易找,你去查影院周票房排行榜,当时xx公司的这些影院,有15家进入排行榜的前20名,这种现象是非常不正常的。有的影院平时连全国前100都进不了,你突然跑到前几名,你说这不有问题吗?”

在返点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影院很可能会用偷挪票房的不正当手段,将一部没有返点的影片的票房挪到有返点的影片上。发行方也可能成为这种行为的主导者,授意院线去偷票房。

一位业内知情人士透露,“2013年xx公司在同时发一部励志片和一部青春片的时候,就把励志片的票房挪到青春片上了。因为xx是青春片的主导发行方,只是励志片的执行发行方,也就是在下面做事的,他在励志片上拿不到最大收益,于是就联合影院做了这个挪票房的事。”

用手写票的形式偷挪票房已经是最低级的一种手段,如今影院常用的方式是双系统。具体操作方式是一家影院买两套票务系统,一套负责出票,一套负责将票房上报国家,在出票系统中打出a电影的电影票,却在上报系统中计入b电影的票房,这种偷挪票房的方式较隐蔽,一般难以查出。

买票房究竟是谁在获利?

为钱、为名、为客户,片方、发行方、电商、影院各取所需。

在电影的发行环节,片方、发行方、院线/影院、电商是利益链条上最重要的四环。从买票房和返点的操作方式来看,各方都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获利,这或许也是买票房和返点现象一直存在,并在不断异化的过程中逐渐明朗化的一大原因。

“买票房和返点可以在首周拉动电影的票房的占有率和排片率”,参与过买票房的某工作人员透露。简单来说,买票房和返点即保证了相应的排片场次。同时又为影片造势,营造大片气象,的确能吸引大批目的性不强的流量客人;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刺激排片,进而刺激影片的真实票房。当年某部由杨函数主演的暑期档惊悚片曾经通过买前三天的票房,造成首周末虚高假象,院线给出大量排片,所幸这部电影确实在后期吸引了大量学生观众,成功获得高票房成绩。

“虽然买票房的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但为了公司的业绩好看。或者为了保全合作的导演的名声,片方是会这样做的”,业内人士坦言,“就算最后实际上没有挣到多少钱,但票房的表面飘红或许能给已经上市的电影公司带来股票的机会。”

“有时候,9999万和1亿的票房也并不是名声的区别,很早之前国家就出台了一个政策,票房高的3d影片是有额外奖励的。”2012年11月。国家出台的新政策宣布将对取得不同票房成绩的3d影片给予奖励,比如票房收入在5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奖励100万元;票房收入在5亿元以上,奖励1000万元;总之票房越高奖励越高,其中,1亿、3亿、5亿是成为拿到更高奖励的分割点,如果电影的实际票房接近这几个数额,片方往往会选择返点的方式。使最终票房超过这几条分界线,既为了获得奖励,也博得了好彩头。

发行方和片方一般是利益共同体,但如果发行方使用了保底发行的方式,实际上是和片方形成了对赌关系。为了赔的少一点或者赚的多一点,发行方也会主动玩一些小把戏。知情人士透露,“xx公司去年给那部沉船大片做了6个亿的保底,结果片子悲剧了,xx公司就找到相熟的院线,硬是用做假场的方式苟延残喘了一阵子”。

发行方从自己的长远利益出发,为了成为一线的发行公司,也会做高票房。“xx公司好几部保底的电影都是自己做高的,也是保个脸面。你看其他公司说出来都有一些发的特别好的片子,他家有什么?说出来也不好听啊”,这位知情人士补充道。

“低价策略最主要是要争取更多的客户,客户是没有上限的,我们当然希望越多越好,这个时代最值钱的就是客户资源”,一位电商负责人坦言。

据了解,以业界普通行情来说,电商的app增加一个激活用户,成本接近12元;此外,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数据更是电商拥有的巨大潜在价值。通过类似于9.9的低价,电商就获得了一个客户并了解到用户的消费习惯,为此贴上十几二十几块的票房并不算什么。

在低价竞争之外,电商也会为了争取更多客户而开始越来越多的独家合作。例如猫耳和《心花路放》独家合作,如果观众想在线上购买《心花路放》的票,就必须成为猫耳客户。在这个过程中,电商在扩大自己的渠道、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除了获取客户资源,电商也逐渐参与到票房分成的环节,一般是以对赌的方式进行。“我们的《单身男女》曾经和猫耳对赌过”,一位环亚的工作人员透露,“猫耳给寰亚投了3000万,当时猫耳跟寰亚对赌,如果电影票房超过两亿,可能两亿以上的部分大家就一半一半。这个两亿是双方谈出来的,可能是回本线,寰亚是考虑到两亿就能收回成本,那就赌两亿。但是寰亚这个片子1.98亿还不到。”在这个案例中,猫耳对赌失败,但电商敢于拿出大投资对赌,一般是对电影充满信心,为了能够在票房中获得分成,电商也会整合自己的线上线下资源全力配合电影的宣传。

电商出钱,意在发行。当巨大的用户数据在后台积累,低价票将变成线上发行,全面影响影院排片,现有的地面发行团队以及影院,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将会逐渐势弱。电影发行这块蛋糕,就要归电商所有了。

简单来说,片方的目的是获得更好的票房成绩和更高的票房分成,保底发行的发行方想减少损失或者获得票房分成,电商希望获得更多客户并成为联合出品方参与票房分成,虽然这三方目的各不相同,但都需要向影院示好,以便获得更好的排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院线和影院似乎成为了最大赢家,但实际上,影院也被利益链条之外的房地产商“绑架”了。以某二线省会城市为例,其市中心的一家影院一年的租金为千万级,再加上水电物业及人工成本,看似强势的影院方也存在难以言说的苦衷。

当然也有例外,相比于其他院线,万达院线最大的优势是全部影院都是直营管理,不采用加盟制,所有资产也属于集团所有,不为租金所绑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院线,还存在着一种影院管理公司,例如ume并不是院线,而是电影专业集团管理公司,资产属于集团所有,影院不需要操心租金的事。这些影院选择加入不同的院线,只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院线管理费。

听蓝娱的工作人员讲了这些,不光康康受教了很多,连杜星河都对国内电影市场的发行一环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果然是隔行如隔山,他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

【下部】第八十章讨论

那如何看待内地买票房和返点这件事呢?

蓝娱的工作人员和杜星河等人做了一个探讨,虽然他们的主业是歌唱圈,但蓝娱给杜星河的规划就是一个全能艺人,绝不能只局限于歌手的身份,他们希望杜星河能成为一个全能偶像。

所以在电影领域,他们也便和杜星河多聊了聊目前的电影现状,康哥、周杰伦也参与进了这场私下里的讨论。大家都获益匪浅。

买票房和返点是促销手段还是不正当竞争?这是众人激辩的焦点。

买票房和返点让片方、发行方、电商、影院都有不同程度的获利。如果你没有进行这些操作,你的影片的利益将直接受到影响,可能是排片很低,可能是被偷票房。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产生了,利益受损的一方当然认为自己遭遇了不公平竞争,但既得利益方用“国家没有明令禁止”为自己辩护。一个完善的电影市场法规的建立似乎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通过买票房和返点行为获利的一方对自己的行为有两种辩护的逻辑:其一,我有能力做;其二,我这样做是正常营销。

“我有这个钱和实力还有资源去做这个事,我为什么不去做呢?我不能因为人家没有能力去做,我就也不去做吧”。在一些发行人员眼中,无论是返点、买票房还是贿赂院线经理的支出都不过是“公关费”的一种。就好像电影投资,有的投的多,有的投的少。片方用自己的发行资源置换更好的宣传手段无可厚非。“大家都说买票房和返点,我觉得就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我觉得返点就是一种奖励政策,卖产品还得给销售提成呢,更何况这本来就是一种销售。一个是总经销,一个是分销商,分销商那东西多,你要给奖励机制很正常”,一位发行人员这样说。还有人这样比喻:“比如说麦当劳免费送汉堡,一样的。对吧?那你不可能说去骂他,你真不要脸,钱都不挣了,只要是达到了效果,在商业上就是可以的。”还有业内人士用美国的情况做类比:“你看美国的分账比例也不是一刀切的,他们也是阶梯式分账,电影放映时间越长,给影院的点数越多,我们下调分账比例也是一样的道理。”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像某片那样大规模的买票房的确是让人嗤之以鼻的,但是正常规模的包场和电商活动可以接受。

在某影院经理看来,包场是一直都存在的促销手段,除了某些赞助商会有土豪大手笔,一般也都是正常范围,“我觉得包场和某片那种大规模买场子的区别就是包场的那些增票送出去之后,的确会有观众来看,因为我们也会有针对性地选择客户。而且这都是钱啊,中国观众都会觉得不看白不看。”即便对于做假场这样的行为。业内人士也认为虽然不道德,但也不犯法:“做假场只是我们愿意达成一个共识,院线也不要这个钱,只是拿了一些好处费而已。我们并没有手脚。像偷票房的话一定要有一个所谓的受害方,但做假场就没有。”

但在返点和买票房盛行的大环境中失意的片方显然不这么想,他们呼吁的是一个更公平的市场准入机制。

王帅导演的《闯入》在今年的五一档只有1%的排片。大受打击的他去影院了解了市场情况,才发现同期的一部电影买票房了。“他们就是直接地进行交易,而不是用正常的影片的质量和宣传去影响市场。我们这个片子,他们给的结论都是‘你们没有宣传好’,其实这次宣传费是800万。已经不错了,以前我根本没有宣传费,《我11》的时候,就是办公室两个人靠微薄点点,转转。但是他们就拿这个来说,因为你没有跟他有直接交易。他向全国人民一放话,全国人民都相信了因为宣传问题没有排片,就把这里边的猫腻全都规避掉了。”

王帅导演认为,同期上映的电影用买票房和返点的手法,剥夺了他公平竞争的机会,他的电影在没有进入市场受观众检验之前,就被提前判了死刑。他指出,现在有资源的院线和发行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系统,在这之外的人就不会有机会:“中国没有一个市场的准入机制,只能去抱大腿,就只能抱这个有发行的,有院线的大腿。每个院线都有自己家孩子,如果院线一联合起来,互相之间都照顾自己的孩子,他们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机构。那任何一家不跟他们有任何利益挂钩的单位,你就没有办法进到他们这个系统里去,那你就只能干看着,那么任何一个基本的制作都没有希望。”

国外模式可以借鉴,最终落脚点还是法规的建立。

“国家没有明文规定我们不能这样做啊!”这是获益的一方的终极辩护理由。

“国家为什么不限制他们这样做呢?”这是失意的一方的疑问和呐喊。

问题最终还是指向了国家对于现在的电影市场的监管,究竟在发行这一环节要不要干预,究竟该建立怎样的法律法规才是最值得讨论的、解决现在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这之前,不妨先看一下发达的电影市场的做法。就业内人士介绍,买票房的行为在发达的电影市场并不存在。法国的影视管理机构c的一位官员向我们透露,买票房在法国一定不会出现,因为买票房太贵了,他很不能理解为何中国市场会存在这种现象。

业内人士分析,“法国的电影市场成熟,观众也有比较成熟的观影习惯,不会像中国观众那样跟风。买票房这样的情况应该是中国电影市场初级阶段特有的现象,就像在电影的其他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样,要随着中国电影整体的进步来解决。”

具体如何来解决?美国和法国的模式或许可以提供借鉴。首先,中国电影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依靠票房。这也是片方一味追求高票房的原因。“美国的七层窗口发行模式就能保证片方有一个比较长久的收入,不仅仅只是依靠票房”,业内人士介绍,“在美国,有影院、有线电视的“单片付费”频道、有线付费电影频道、家庭录像、有线电视、无线电视这七个窗口,保证电影从上映到下线三年后都能有收入。”

王帅导演所代表的文艺片片方在如今的中国市场是相对弱势的存在。他们呼吁的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市场准入机制,比如限制一部超级大片的最高排片量,以及规定一部电影的最低排片量和上映时间。

法国c的官员介绍,法国就有类似的规定,c规定一部电影最多不能超过25%的排片,最低不能低于1个影厅的排片量,这一规定阻止大片霸占市场,也保证了小片的生存空间。在法国一定不会出现“一日游”的现象,因为c规定一部电影最少要在影院上映两周。

将商业片这样的大鲨鱼和文艺片这样的小鱼放在一个池子里竞争。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的不公平。无论是商业片和文艺片的片方,都提出了分线放映的呼吁。一位资深发行从业者提出,如果说目前在内地建立艺术院线的条件还不成熟,宝岛的模式其实可以借鉴:“邰北最大的电影院叫威秀影城,它有16个厅,但是它有两个厅专门放文艺片。像是去年在这里放映的《逆光飞翔》,这个片子在宝岛居然放了三个月,票房放了两千多万。它长线发行。一天放两场,但坚持每天都放。”在内地。也有moma这样的艺术影院,但难以做大还是因为缺乏政府的支持。

如果说返点是一种类似美国阶梯式分账的促销手段,如果说买票房也在包场和电商补贴的形式下逐渐被认可,如果这两种操作手法的确能使一些片方获益、使中国票房不断创新高,是否说明这一切就没有问题?

建立艺术影院或将是拯救文艺电影的重要出路。建立艺术影院或将是拯救文艺电影的重要出路。

以电影多元化和市场健康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危机已经浮出水面。首先。使用返点和买票房手法的大片挤压了文艺片等中小型电影的生存空间。中国的文艺片市场本身就未起步,而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本身体量较小,也没有足够的资本进行返点和买票房等操作的文艺片只能成为排片牺牲品。其次,在金钱的指挥棒下。影院排片或将决定中国未来拍什么电影。

当一部电影通过返点和买票房等手段获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会引导更多投资方拍摄同类影片,再使用同样的发行模式经验复制这种票房成功,从而导致了越来越多同质化、流水线式电影的产生。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国产烂片无法培育观众,市场环境也不愿意扶植国产好片,观众只能被好莱坞大片所绑架。继而形成好莱坞大片挤压国产大片,国产大片挤压国产中型片,中型片挤压小型片的恶性循环。在2018年全面开放美国电影进口之时,中国电影又如何抵抗好莱坞的来势汹汹?

王帅导演在宣传他的《闯入》时,曾经去过一家二线城市的影院做观众见面会。“进去影院以后我都不太敢抬头,没有一场排片,太尴尬。”见面会结束时影院经理来和王帅导演握手致谢,王帅导演最终没有忍住,他直视着那个躲避他眼神的经理说:“你在这家影城,是经理,掌握着排片的权利。如果有一天,走出这家影城,你去医院看病,你去政.府.部.门办事,你是不是也希望,这个社会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

康康作为一个新人导演,如果他摸不到这里面的门道,遭遇不会比王帅导演好多少。

听了蓝娱的讲述,康康受益颇多,因为浸淫在这个圈子里很久了,见杜星河对电影这行还蛮感兴趣的,特别是杜星河很想了解一下他们宝岛这边的电影,康康便根据他去年入行来的所见所闻,以2014年的宝岛电影为例,给杜星河讲述了当下宝岛电影的现状。

2014年的台弯电影整体来说,是乏善可陈的,令人兴奋的真正佳作不多,就连2013年纪录片风起云涌的潮流,亦不复见。

“金马奖”跨过半世纪,迈向第51届,台弯电影在得奖纪录上也再度创下前所未见的低潮。若把《军.中.乐.园》拿下的最佳男、女配角奖(分别是陈建斌、万茜两位大陆演员)撇除不算,唯“二”奖留给台弯的:陈湘琪的最佳女主角(凭《回光奏鸣曲》得奖)以及易智言《行动代号孙中山》的原著剧本奖。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570页 / 共582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